小儿风湿热是怎么引起的
风湿热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紧密相关,其中链球菌感染及免疫反应、病毒感染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可能是其背后的动因。
链球菌感染及免疫反应是目前广泛接受的理论。风湿热的发病与A组β链球菌咽部感染密切相关。人体组织和链球菌的某些结构具有交叉抗原性,导致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不仅与链球菌相关的抗原发生反应,还作用于自身心肌、心瓣膜、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的抗原,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并导致相应的组织损伤。细胞免疫机制也在风湿热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确认风湿热病变中T淋巴细胞的浸润,以及一系列细胞免疫反应标记的激活。
病毒感染理论近年来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学者发现风湿热可能与柯萨奇病毒B3、B4的感染有关。证据包括风心病患者的血清中抗体滴定度显著增加,以及在风心病患者左房及心瓣膜中发现嗜心病毒。当动物感染某种病毒后,也可能出现类似风心病的病理变化。这一理论尚未被广泛接受,许多学者认为病毒感染可能为链球菌感染创造条件,并在风湿热过程中起诱因作用。
遗传因素在风湿热的发病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最近的研究发现,风湿热患者具有特定的遗传标记。应用一种称为883B细胞抗原相同的血清,约72%的风湿热患者呈阳性反应。这一发现为深入探究风湿热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风湿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尽管目前公认风湿热与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但其他因素如病毒、遗传等也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深入探究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风湿热的发病机制,从而为预防和治疗风湿热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B细胞抗原相同已发现与单克隆抗体D8/17有关,这一发现对于急性风湿热患者的诊断意义重大。高达80%至100%的急性风湿热患者呈阳性反应,而对照组仅有15%呈现阳性。这一特点使得单克隆抗体成为筛选易感人群的有力工具。借助免疫遗传学的研究,我们发现风湿热患者及其亲属的免疫系统细胞表达特定的抗原,并且HLA-DR4的频率显著增高。HLA-DQAl和DQB1的某些位点也出现频率增加。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在广大人群中精准识别风湿热患者,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有力支持。
学者们普遍认为遗传因素是风湿热易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家庭的多个成员发病可能与共同的生活环境以及相互间的感染有关。
免疫功能的变化也可能对风湿热的发生起到推动作用。风湿热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水平升高,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加,但吞噬能力却下降。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显示,原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这表明细胞免疫功能存在缺陷。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风湿热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于风湿热的发病机制,目前仍在深入探索中。营养不良理论、微量元素与风湿热的关系(尤其是缺锌与风湿热和风心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内分泌紊乱等因素都在研究中。风湿热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到链球菌咽部感染和免疫状态等多个因素。
从病理角度来看,风湿热是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其病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变性渗出期、增殖期和硬化期。在变性渗出期,胶原纤维在结缔组织中发生分裂、肿胀,形成玻璃样和纤维素样变性。到了增殖期,风湿性肉芽肿或风湿小体的形成是风湿热的特征性病变。而在硬化期,风湿小体中心的变性坏死物质逐渐被吸收,渗出的炎症细胞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增生的纤维组织,最终在肉芽肿部位形成疤痕组织。
由于风湿热经常反复发作,上述三个病理阶段可以交错存在,持续时间可达4至6个月。关节和心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渗出,而疤痕的形成则主要局限于心内膜和心肌,特别是瓣膜。这些病理变化导致关节和心包炎等临床症状的产生。最终,心脏瓣膜的增殖性病变和粘连可能导致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