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病变型肾病是怎么引起的

优生优育 2025-02-24 09:01优生优育www.buyunw.cn

一、病因探索

MCN疾病源头可追溯到两大类: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MCN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但可能与感染及异常免疫反应紧密相关。目前,多数观点倾向于认为它是由异常T淋巴细胞克隆引发,与免疫反应紧密相关。而继发性MCN则与抗原和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息息相关,主要出现在具有特定高敏体质的人群中,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此类人群的发病率显著上升。继发性MCN的常见诱因包括花粉、生物毒素、药物(如青霉胺、非甾体抗炎药)等致敏原,淋巴瘤以及放疗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二、发病机制深入解析

MCN的发病机制尚未全面揭示,普遍认为与免疫机制有关,但可能还涉及其他因素。有理论认为,MCN患者体内异常的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能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观察发现,MCN患者在病情缓解后,病情得到缓解,这也支持了免疫机制的观点。链球菌感染在MCN患者中较为常见,并且对环磷胺和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敏感。

体液免疫方面,MCN患者容易感染,部分原因可能与血浆IgG和IgA的下降有关。IgG的尿液流失下降是由于尿液中IgG和CD4淋巴细胞的调节功能改变,导致B细胞的产生和成熟出现障碍。在复发期间,血浆IgG和IgA水平下降,IgM等变化在缓解期则恢复正常。MCN患者的B细胞抗体形成在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存在障碍,其抗链球菌和抗肺炎球菌的抗体滴定度低于其他肾小球损伤肾病患者。补体激活试验和免疫复合物在MCN的病理过程中似乎不发挥作用,但患者体内的补体成分如因素B、D与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下降,激素治疗后会有所升高,但仍低于正常人。

在细胞免疫方面,MCN患者对抗原的迟发性皮肤变态反应下降,当病情缓解时则恢复正常。研究表明,复发期的T淋巴细胞被激活,伴随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CD69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上升。这种疾病通常表现为T淋巴细胞(Leu4a/DR)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Leu3aCD4)数量下降,而抑制T淋巴细胞(Leu2a/DR)数量上升。部分患者可见抑制T淋巴细胞过度激活的情况。淋巴细胞的激活产物如IL-受体在血液和尿液中的浓度随着病情的缓解而增加。临床观察发现,MCN患者的T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反应下降,这表明T淋巴细胞功能存在缺陷。在肾间质中,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激活导致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肾病患者对激素有反应,体内存在可溶性免疫抑制因子(SIRS),而激素抵抗的肾病患者则未发现SIRS。SIRS由CD8细胞介导,分子量为100~150kDa,能抑制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反应及B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激素可以抑制SIRS的产生。

关于肾小球炎症的组织变化和淋巴瘤治疗后的蛋白尿消失现象,研究者们正在寻找体液因子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例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体液因子在MCN患者体内含量增加。有研究发现一种叫做血管透明因子的中性粒细胞可以通过促进有丝分裂原刺激患者产生的物质(VPF),这种物质在疾病缓解期产生量较小。还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被认为是一种与肿瘤细胞相关的蛋白质,能促进体内血管生长。将VEGF注射到动物体内可引起蛋白尿。

在发作期间,用促有丝分裂原刺激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会产生一种分子量为29kDa的蛋白质因子,这种因子可能导致肾小球基底膜中硫含量的分解。硫酸多糖肝素等硫含量丰富的物质在肾小球基底膜中发挥电荷屏障作用。当硫含量分解时,阴电荷屏障作用减弱,导致肾小球渗透性的变化和蛋白尿的出现。在MCN的缓解期,由中性粒细胞产生的介质活跃度降低。这种介质是否会导致动物蛋白尿尚未确定。MCN病人的淋巴细胞形成的T细胞杂交瘤能产生肾小球透明因子(GPF),能直接增加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将GPF注射到大鼠体内可诱导蛋白尿和足突细胞足突消失。GPF可能与肿瘤细胞坏死有关其分子量为60~160kDa与TNF类似因此推测其可能与肿瘤坏死样因子有关。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