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牌限行最新规定(上海外牌限行升级观察:本地车主直呼太爽
上海外牌限行新规实施观察:本地车主直呼畅快,外地车主面临挑战
记者 吴崇远 见习记者 刘俏言 发自繁华的上海
面对城市机动车数量的持续增长,上海推出了新的外牌限行措施,以缓解交通拥堵。昨天(11月2日),这一新规正式实施,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规定下,除周六、周日和节假日外,每日7时至20时,外省市机动车号牌等车辆禁止在上海市大部分高架道路上行驶。相较于之前的限行政策,此次调整将限行时间从原先的早晚高峰时段扩展到了平峰时段,限行时间也从7个小时延长至13个小时。
傍晚六点半,正值上海晚高峰。在静安区繁华的延安高架路上,车流涌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在附近观察发现,不少外地牌照车辆在地面道路上驶过。这是限行新政实施首日的真实写照。
对于本地市民小田来说,这一新政的实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太爽了,高架上开车几乎不用踩刹车!”他感慨道。以往,从松江区到淮海路上班,开车一般需要一小时左右,最堵的时候甚至需要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但昨天,他全程只开了半个小时,省了一半的时间。
小田认为,外地车限行新规的实施极大方便了本地市民的出行。他表示,以往平峰时段的高架路上车辆也很多,但昨天通畅不少。从行车记录仪的视频中可以看出,以往拥堵的路段昨天基本能跑到六七十码。
这一新政对于外地车主来说,却是一场挑战。在上海工作的吴志看到朋友圈的吐槽后,心里咯噔了一下。他每天需要开车经过延安高架和中环高架上下班,第一次被罚就是因为违反了限行的规定。对于外地车主而言,导航的一个失误就可能使他们误入禁区。
限行升级后,一部分外地车主表示可能会考虑更换绿色牌照或选择其他出行方式。吴志甚至表示,由于通勤成本增加,他可能会重新考虑在上海的购房计划。还有一部分车主表示可能会选择回乡发展,避开大城市的交通压力。
除了对车主的影响外,上海地铁和公交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从记者的观察来看,虽然地铁人流没有明显增加,但公交车的乘客数量有所上升。一些出租车司机表示,虽然订单量没有明显增加,但部分司机已经开始调整路线以应对可能的拥堵。
上海的外牌限行新规给本地车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外地车主带来了挑战。未来,这一政策将如何影响上海的交通格局和城市发展,还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在限行政策的笼罩下,吴志平时的驾车通勤变得稀少。他的外地牌照车辆停车费用高达每天80元,这使得他更倾向于选择地铁作为出行方式。这种转变并未消除他的无力感,因为他深切感受到“不想开车”和“不能开车”之间的巨大差异。
吴志与同样持有外地牌照的朋友们交流,他们普遍认为这次限行时间的延长,实际上可能是为明年五月上海全面禁止外地牌照的通行做铺垫。他们忧虑地表示,如果全面禁止地面通行,他们的车辆几乎将失去使用价值,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如需要迅速前往医院时,他们将无法自驾前往。吴志更是坦言,他不会因限行政策而去额外拍一张上海牌照,因为沪牌价格高昂,相当于再购一台车。他甚至考虑,“也许,是时候回到浙江了。”
这句话,张先生在短时间内重复了三次。对于他这位在上海经营建材生意的浙江人来说,外地牌照限行时间的延长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和妻子在浦东新区的建材市场经营生意,主要为客户提供送建材和上门安装服务。他们的浙牌面包车在以往虽然受到早晚高峰的限行,但尚可通过地面路线进行配送。新的限行政策出台后,向市中心运送建材变得异常困难。张先生表示:“晚上八点半以后,是不会有人同意进行安装的,因为会干扰到邻居。”他甚至因为限行而不得不取消了两单生意。
张先生最担忧的是明年的全面外地牌照限行政策。由于他的户口并未落在上海,他不具备申请沪牌照的条件,也没有打算去办理。他表示:“我现在先周边的生意做做看,如果实在不行,就回到海宁老家。”
随着外牌限行的实施,人们开始关注这一政策是否会对电动车市场产生拉动效应。市民对此政策也有诸多建议和期待,比如考虑设立针对外地牌照的临时通行证、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以减轻交通压力等。我们也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