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之情志保健

健康养生 2025-04-18 18:33健康新闻www.buyunw.cn

所谓情志,指的是人的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绪。这些情绪的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养性延命录》提到,情绪变化过于剧烈或过于频繁,就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更是明确提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正常的生活中,这七种情绪在协调人体生理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不会直接导致疾病。

人的心理活动,被中医学统称为情志或情绪,这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本能反应。心理保健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环节,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有关于心理卫生的精辟论述。其中,《管子》的《内业》篇可以说是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

值得一提的是,《黄帝内经》的心理保健思想比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更为丰富和成熟。《黄帝内经》对身心疾病的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诊断防治等方面都有深刻的阐述,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形神关系方面,《黄帝内经》强调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当时人们忽视养生的现象。他对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劝导世人要珍惜生命,重视根本。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伦,以激怒疗法治愈太守笃病的经历广为人知,他也重视心理卫生。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要方》中,专门论述了“养性”,不仅整理了前人的调神养心理论,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宋代的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重视心理治疗,对《内经》的“以情胜情”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创造了多种意疗方法。

明、清时期,心理保健学说有了新的开拓和特点,如《摄生集览》提出“养神为首”,强调养神在保养之法中的首要地位。也指出了不寐与情志的关系,倡导“入寐之法,首在清心”。《遵生八笺》还提倡通过鉴赏书画、文房四宝、游览、登高等活动来陶冶精神。

近年来,中医学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由于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时代,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成为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现在疾病谱的改变充分说明了精神致病的广泛性,如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情志保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情志对人体的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重视心理保健,保持情绪平衡,以维护身心健康。

上一篇:成人版唐顿庄园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