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为什么不杀多尔衮(顺治对多尔衮的称呼)
在历史的长河中,顺治皇帝与多尔衮的故事始终为人津津乐道。这两位清朝的重要人物,他们的纠葛与纷争,成为了后世的焦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顺治为何不杀多尔衮的深层原因。
清朝时期,遵循着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那就是“祖宗成法”。无论大事小事,他们都喜欢参照祖先的制度和做法。顺治皇帝,作为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自然成为了后世子孙们效仿的楷模。尽管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现代影视剧中备受瞩目,但在历史影响力上,顺治皇帝丝毫不逊于他们。
在清朝历史上有一桩颇为蹊跷的事情。那就是多尔衮之死与获罪。多尔衮是努尔哈赤之子,他的一生极富争议。早在天聪二年,多尔衮便因征讨多罗特部有功而被赐以“墨尔根岱青”的称号,这个称号满语意为善射的智者。多尔衮精通骑射,且足智多谋,在跟随父兄征战的过程中得到了历练,也立下了许多战功。后来,他成为了明清鼎革之际的关键人物,亲自谋划和实施了清军入关的战略行动,为清朝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顺治六年,多尔衮遭遇了一次巨大的打击。这一年,他的王妃博尔济吉特氏去世,令多尔衮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多尔衮始终未能走出丧妻的阴影。直到第二年,他依旧沉浸在悲痛之中,因过度追思王妃而重病在身。当时顺治并没有前来探望,这令多尔衮心生不满。
数月后,多尔衮带着郁闷的心情去塞外射猎。原本就身体欠佳的他,不幸受伤坠马,不久便死在了喀喇河屯。得知多尔衮的死讯,顺治帝大为震惊,不仅亲自率众迎奠,还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并定庙号成宗。这可谓是对多尔衮的极高礼遇。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多尔衮的旧部突然告发他有谋逆行为。据苏克萨哈等人所述,多尔衮曾制作僭越之物,并企图在永平圈地建房,移驻军队以图谋乱。此事一出,不少人纷纷站出来对多尔衮进行指责。最终,顺治的态度陡然转变,给多尔衮定下了谋逆之罪。他不仅被剥夺了所有的荣誉和地位,甚至连财产也被充公。此后,康、雍两位皇帝均未敢对此案有所关注。
然而时隔一百多年后乾隆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为多尔衮。清朝是一个极为重视祖宗成法的朝代因此乾隆在正式翻案前通过颁布谕旨等方式试探性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同时也为正式做好了铺垫。最终乾隆成功为多尔衮恢复了他的名誉和地位也解决了他的后代问题。
总的来说顺治皇帝不杀多尔衮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顺治可能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如政治局势、个人情感以及历史传统等而做出了不杀多尔衮的决定。而乾隆之所以能够成功为多尔衮也是因为他能够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敢于做出大胆的决定为清朝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在清朝的辉煌历史中,多尔衮这一名字无疑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的事迹,如同波澜壮阔的乐章,在历史的长河中奏响,引人深思。
乾隆皇帝的四十三道谕旨,如同一道春雷,震撼了王公大臣的心灵,释放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多尔衮不能被一概抹杀。这并非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乾隆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他明白,多尔衮是一位立心行事笃忠荩、感厚恩、明君臣大义的忠臣。
历史的冤案往往源于奸人的阴谋和诟病,多尔衮案便是其中之一。乾隆皇帝看到了这一点,他决定为之昭雪。他恢复了睿亲王的封号,追谥号为“忠”,让多尔衮配享太庙。他的坟墓按照亲王的规格修葺,由太常寺主持春秋祭祀。这一举动,让持续了一百余年的冤案得以沉冤昭雪。
乾隆为何敢于做出这样的决策呢?他对多尔衮的功勋有着清晰的认识。多尔衮不仅善于骑射、骁勇善战,更具备卓越的政治韬略。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关键时刻,多尔衮果断决策,挥师入关,为清朝定鼎北京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清朝的第一功臣。
在乾隆眼中,多尔衮的忠诚无可置疑。他明白如果多尔衮真的有心谋反,早在清军入关时便有机会篡位。多尔衮并未这样做,这足以证明他的忠诚。对于乾隆来说,为多尔衮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功勋的认可。
乾隆处处效法康熙,却又自恃更胜一筹。他为多尔衮,也是一种变相的夸耀。乾隆自登基开始,便以康熙为楷模,他处处效仿康熙的治国策略,但在内心深处,他总认为自己能做得更为优秀。为多尔衮,便是他超越前辈的一个明证。
在清初的政治斗争中,一些有功的宗室王公因种种原因获罪甚至未得善终。乾隆后期,他有心对国史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视和修正。在国史馆修史之际,他为多尔衮等人,便是这一决心的重要体现。他并未因而否定顺治帝的英明神武,他知道构成这桩冤案的主要是“宵小奸谋”。
乾隆对多尔衮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功勋的认可,也是对自己的自信。这一举动,让人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对乾隆这位皇帝有了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