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绝对尊重老派三毛 时代不该忘记它(图)
三宝音乐剧的诞生记
近日,被称为幕后大师的三宝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浮现,这次他不再躲在幕后,而是对即将在7月16日上映的音乐剧《三毛流浪记》表现出了罕见的主动。这位一向低调的艺术家,在这部作品中真正展现了自己的原创精神。
在北京双井苹果社区A座2号楼,《三毛流浪记》剧组正在紧张地进行收尾彩排。艺术总监三宝忙于其中,他与编剧关山就一处用词反复确认,力图在细微处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对于他们来说,“烛光”这个词语正是整部音乐剧的精神象征,代表着化繁为简、回归本质的艺术追求。
三宝对于音乐剧的理解,与众不同。他并不认同大众对于音乐剧的认知误区,即认为音乐剧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才能制作出精品。他对于国内音乐剧的现状感到担忧,认为好演员的匮乏是制约音乐剧发展的瓶颈。面对这样的困境,“宝爷”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尽管他对于演员的要求极高,但现实是,整个戏剧表演行业中,音乐剧的演员素质要求最高,却往往难以找到满足要求的演员。即便是《三毛流浪记》,也只有70%的演员让他满意。
在选择改编《三毛流浪记》时,三宝有着属于一个成年人的重新审视与理解。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原著的重新演绎,更是他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反思和批判。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思考生存空间、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大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三宝强调了对于原著的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他在改编过程中特意去掉了时代的杂乱修饰,保留了原著的黑白线条的简洁与纯粹。
在三宝的眼中,《三毛流浪记》并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残酷,同时也思考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他强调说:“这部戏不是给孩子看的。”他希望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残酷背后的深刻意义。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娱乐和享受上。他认为这是他对社会的责任和对艺术的追求的表现。他不奢求观众接受所有东西但希望他们能真正理解和思考他的意图和思考这部作品的深意与情感将会触动人的内心最深处的酸楚并带来持久的共鸣和深思总的来说这部戏不只是让人们“流泪而是让人“思考” 正如三宝所说:“我希望观众能够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于社会和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因此这部音乐剧值得人们的期待和关注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人们深思的作品让我们共同期待它的精彩呈现吧!谈及“三有”,我和关山的对话始终绕不开对原著的尊重。我们不仅关注剧本的尊重,更重视造型、舞美以及音乐的尊重。对于音乐,我尤其强调要尊重原著的精神内涵。但此次的音乐语汇相较于前两部戏更为简洁,力求直接,避免繁琐复杂。形象鲜明,不拐弯抹角,这也是我对音乐创作的追求。
这部戏是将三毛的故事高度浓缩成一天的内容,是否算是一种颠覆?在当下潮流中,经典被颠覆、恶搞也是一种趋势。但我持谨慎态度,我不希望颠覆原著,而更希望忠实呈现,让观者感受到我们没有糟蹋原著的意图。漫画和音乐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态,我试图用音乐剧的形式展现漫画内容,以期更容易被接受,并实现自己的想法。
关于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在创作时,“流浪”一词承载着苦难、求生、颠沛流离的意味。在当下语境中,“流浪”被诗化,甚至被误解为旅行或年轻人的理想主义。对于这种时代间词语的差异,我深感无法改变。但我认为,现在的“流浪”更接近于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对于“三毛”的形象,大家往往只关注其苦难的幽默,忽略了其生存艰辛的本质。我试图提炼其内核,展现给观众,这可能会遭到一部分人的抵触。但我坚信,更多的人会被这种新的解读所感染,认识到他们以前对“三毛”的理解过于肤浅。我的戏中还有许多让人捧腹大笑的设计,但背后是“求生不易”的悲凉。
《三毛流浪记》的核心是“饥饿主题”。饥饿引发欲望,欲望导致犯罪。张乐平先生用三毛这一朴素的概念来唤醒人们的同情。对于现在的“怎么填也填不饱”的状态,我认为主要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我并不想通过这部戏来教唆或让人明白这一点,但如果观众能从三毛的故事中意识到更深层的价值观,有一些触动,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部戏描绘的社会,可以说是对底层弱势群体的极大压迫,每个人都在扮演着施暴和受暴的角色。这种压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但最终故事的基调是温暖的,人们需要的,是互相帮助、扶持。正如歌词所说,“从你的衣袖里伸出来冰凉的手,我感觉到温暖”。
最终,我认为这样的东西更有力量。观众动情时会流泪,但流泪是因为酸楚,这种酸楚很难被替代。包括那首歌,虽然一点都听不出来伤感,但你会流着泪把它听完。这种情感和解,是对生活的重新认识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