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见证餐饮业回暖(一线调研经营主体看活力)
餐饮业是经济复苏的“晴雨表”,也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点领域。随着统计数据的发布,今年一季度餐饮收入实现了13.9%的增长,消费市场正朝着积极的方向恢复。在南京这座城市里,特色餐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高达97%,充分展现了餐饮业的活力和潜力。
在这个周末的客流高峰时段,一家特色面馆成为了观察餐饮业逐步回暖的窗口。早晨6点,菜摊经营户梁家贺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今年的每天进货量相比去年增长了约40%,甚至有的餐馆一天还需要补送一两次货。随着夜幕的降临,位于江宁区东山街道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热闹非凡,进货车来来往往,新鲜食材不断被送到各个餐馆。
早晨的阳光洒在秦淮区明瓦廊美食街西侧的面店门口,梁家贺骑着满载蔬菜的电动车准时送达。面店负责人易慧萍年过七旬,依然精神矍铄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随着伙伴们的陆续到来,忙碌的一天正式拉开序幕。
中午时分,面条师傅王子勤在厨房操作间里忙碌地制作面条。他的手法熟练迅速,大约50秒就能做出一碗面。疫情期间,尽管面临困境,但这家面馆始终保持着开放状态,为客人带来一丝暖意。如今,随着疫情的缓解,客人越来越多,面馆迎来了繁忙的“午高峰”。
下午2点多,虽然已经过了饭点,但面店里依然有三成左右的客人。易慧萍和伙计们轮流换班吃午饭的也不忘照顾进出的食客。她表示,虽然现在每天销量已经比2019年同期多了两成,但生意依然很忙碌。
在这家特色面馆的忙碌中,我们看到了餐饮业的复苏和活力。从菜摊经营户到面店负责人,从面条师傅到食客,每个人都为这份美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随着疫情逐渐散去,餐饮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让我们期待更加美好的明天。易慧萍的餐饮梦:从鸭血鸭肠汤到秦淮皮肚面的奋斗历程
自1981年起,易慧萍便在路对面搭棚子售卖鸭血鸭肠汤,至今已在餐饮行业耕耘了四十余载。过去的三年疫情,给她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不仅亏了钱,还向亲戚们借钱周转。在最艰难的一年中,店铺每天仅能卖出几十碗面,连基本开支都无法维持。面对这样的困境,易慧萍也曾深感焦虑,但她从未想过放弃。
每当提及这段艰难时期,易慧萍的眉头都会微微一蹙。她始终坚信,只要不放弃,总会迎来转机。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连续三年的定额税减免为她的店铺带来了喘息的机会。房东也为她减轻了房租负担。更重要的是,秦淮区朝天宫商户自治协会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她,组织促销活动,帮助商户们渡过难关。
如今的明瓦廊已成为人潮涌动的美食街。执行秘书长崔洁女士表示,过去几年餐饮行业受到很大影响,但去年开始逐渐恢复。他们协会通过组织消费节等活动,成功提升了沿街商户的客流量。今年元旦后,人气更是持续上升,易慧萍的店铺也迎来了新的生机。
如今,易慧萍的店铺在饭点总是人满为患,慕名而来的年轻人络绎不绝。为了满足不同食客的需求,店铺还新开了盖浇饭的档口。谈及此,易慧萍满脸笑容,感慨万分。她说:“我现在特别感激曾经坚持下来的日子,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的态度。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对这里的皮肚面赞不绝口。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街道更是热闹非凡,各种特色小吃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食客们前来品尝美食、享受夜生活带来的愉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