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惠及乡镇,离百姓越来越近
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老夏的故事在人们之间流传。老夏,一位外出务工人员,在面临疾病时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他没有选择前往大城市寻求治疗,而是回到了家乡的县医院。这一决定背后,正是对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医共体)建设的信任与认可。
老夏很快康复了,而且,相较于外地高昂的30万元手术费用,由于在县内手术并享受医保,他个人仅需承担1.5万元。这一实例不仅彰显了家乡医疗的进步,更是医共体建设成效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医共体建设,强化“强县域、强基层”导向。在这一大背景下,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医院党委书记杨发武深谙其道,致力于提高医疗质量,带动科室发展。
医疗质量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了让群众信任县医院,杨发武强调医疗质量的重要性。濉溪县医院狠抓医疗质量提升,开展抗菌药物和辅助药物专项治理,积极参与临床路径管理评比。这些措施不仅从根本上提高了医疗质量,还使得医院在短短几年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濉溪县医院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坐诊。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的杨广顺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单春雷教授等已成为濉溪县乃至更广泛地区居民的“健康守护者”。通过与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设立名医工作室,濉溪县医院不仅请来了优质医疗资源,还带动了各科室的发展。
医共体的建设不仅惠及县医院,更惠及乡镇。杨发武意识到,要做好整个县域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单靠县医院的实力远远不够。濉溪县医院与县域内的12家乡镇卫生院、163家村卫生室成立了紧密型医共体。通过放权、资金帮扶、技术扶持等措施,濉溪县医院努力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这一转变并非易事,但成果显著。在紧密型医共体内,转诊机制确保了小病、轻病下沉到卫生院;通过设立运营奖补专项资金和其他途径,紧密型医共体对会诊手术、驻点帮扶的医生给予补助。更为关键的是,濉溪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敢于放权,医保资金直接打包给医院,为县医院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濉溪县的医疗水平大幅提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南坪镇一村民突发紧急情况,由于当地卫生院有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医生驻点帮扶,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这样的场景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如今,濉溪县的医疗水平和能力的大幅提高是整个中国基层卫生健康能力发展的缩影。各地的基层医疗机构正在通过制度创新、吸纳人才、开展科研等方式努力成为当地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而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像杨发武这样的领导者以及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