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个人会有多卑微,喜欢一个人是卑微的吗
《雨声与卑微的爱》
张爱玲的《小团圆》中,九黎的那句“我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因为下雨来不了了”,似乎蕴含着无数恋爱中人们的心酸与无奈。特别是当女友腐朽对此嗤之以鼻,说出“一个不重视自己,玩弄自己的男人,是卑微的!”时,让人不禁思考,为何在恋爱中总有人会感到卑微?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他们秒回信息、秒接电话,为对方付出一切,却得到的只是对方的敷衍。就像有人说的:“他升职了,我为他欢欣鼓舞;他生病了,我愿为他承受病痛;他工作压力大,我尽力为他缓解压力,但我的付出却像石沉大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卑微的情感呢?这绝不只是“得其所好”或“不知自爱”那么简单。
有一种卑微源于被迫的谦卑。在恋爱关系中,有一方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或当前的关系互动,感受到一种逼迫感。比如追求者曾经主动追求、送玫瑰、送礼物,但后来这种互动完全变了,追求者变成了主导者,被追求者在关系中变得卑微。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的,比如冷战时的处理方式、内心的恐惧等。就像一位拉丁裔妇女遭受丈夫的暴力后,即使被救出,只要回到那个环境,她就会感到压抑,无法调动自己的价值感和活力。这种压抑感在恋爱关系中也会存在,直接破坏个体的生理作息和神经系统。这个“鬼”可能是你的母亲、男朋友或丈夫等主要的养育者,对你施加的效果会持续激活,让你陷入恐惧和不安。
有些人在关系中感到卑微是因为他们选择了谦逊的合作。有些人在恋爱中被宠得像孩子,而有些人却像在苦力一样。从系统的角度看,在亲密关系中,没有人是无辜的。我们必须在卑微的关系中承担责任。如果你的伴侣不在乎你的感受、需求和困难,而你依然对他关怀备至,这只会让对方觉得无所谓,甚至得寸进尺。这种行为可能与自我边界不够有关。因为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边界和底线,对方会不断地试探和侵犯你的底线。这也与爱情的融合有关。在恋爱中,我们容易处于一种融合的状态,但如果我们对恋爱中边界被打破的敏感程度远低于一般的关系,就很容易受到伤害。
如果你在恋爱中感到卑微,首先要学会爱自己、重视自己。建立健康的边界和底线,不要让对方得寸进尺。也要学会在恋爱中保持独立的自我,不要过于融合而失去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恋爱关系。或许你将这种鄙视视作一种深爱的表达。
在与受虐游戏相伴的情感旅程中,我们有时会沉浸在不平等的亲密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像一场暗流涌动的游戏,你的内心被充分激活,食欲与内啡肽被激起。在这种情境下,你的潜意识可能不自觉地引诱对方与你共同这场秘密的游戏。
有一种“无知的谦逊”,源自我们对自己的需求模糊不清。让我分享一个朋友的经历:
一次,他和家人乘坐火车前往武汉,只出行一周,行李并不繁多。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手提箱,他买了座票,希望有个舒适的乘车环境。一上车,他发现父母座位的行李架上已有他人的小包。尽管只需稍微挪动一下,就能放下自己的行李箱,但他们选择了把箱子放在座椅前面,蜷缩着度过五小时的车程。尽管他多次提醒,但他们仍然坚持。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让我心生疼痛。如果在这件小事上,他的父母都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争取自己的空间,那么在其他需求上的压抑程度可想而知。事实上,像这对父母一样,在人际互动和亲密关系中压抑自我需求的人不在少数。
你是否曾在亲密关系中感到委屈,却不清楚自己失去了什么?真正的缺失在于对自我需求的认识。这种缺失可能与我们的生存机制有关。
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无法提供足够的养育功能,孩子为了生存,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真实需求,去迎合和讨好母亲。这意味着孩子的自体主要以外界的需要为主,成为一个工具性的存在。
长大后,这种孩子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延续这种模式,习惯性地讨好另一半,失去自我,只有对方。因为在他们的心里,这是他们存活的重要方式。
健康的关系应该能够容纳两个人的需求。如果关系中只有一人的悲欢好恶,那么我们需要反思。去深入情感的纹理、关系的走向,看到潜藏在暗处的礁石。是否有内化的迫害性客体在起作用?是否正在玩施受虐的游戏?是否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求?
如果你不再能忍受对方糟糕的对待,那么从自己出发去改变。设定互动的边界和行为的底线,一旦对方越界,就温柔而坚定地维护。建立属于自己的界限,保护好自我空间。一个真正值得爱的人,绝不会是对你予取予求的“破门强盗”。
若你并不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求,那么从矛盾发生处开始厘清,一点一点地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父性的支持、母爱的依恋还是成年人的理解。保持对周围人的觉察,观察别人是如何表达需求的,学习和模仿也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在这个世界中,我如同住在溪边,喜欢每天聆听雨声潺潺。我享受下雨的每一刻,无论你是否在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