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黑名单”来了,遏制药价虚高任重道远
健康时报报道,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数据,近四年来,全国百强制药企业中超过半数的企业存在直接或间接给予回扣的行为。其中,一些企业频繁涉案,单起案件回扣金额甚至超过两千万。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销售费用率惊人地超过了30%。
中山大学医药研究所所长宣建伟接受采访时指出,垄断控销和医药回扣无疑是造成药价虚高的重要推手。他强调这仅仅是表象,真正的问题在于药品定价机制的扭曲。要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必须深入其根源,让药品定价回归其真正的临床价值。
国家医保局已要求各地在2020年底前建立并实施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网专家孙忠实认为,这一举措相当于为药品集中采购市场设立了一张“黑名单”,对于打击医药领域的回扣和垄断行为具有显著的威慑作用。
一些药品尤其是常用药、原料药和孤儿药的价格虚高现象尤为突出。例如,上游原料药控销造成的药品价格虚高现象屡禁不止。2020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三家葡萄糖酸钙原料药经销企业做出了行政处罚决定,罚没数亿元。原料价格高涨,必然导致药品价格虚高,给患者和医保资金带来沉重负担。
孙忠实指出,违法违规成本低而利润高是垄断供销行为产生的根源。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打击和威慑力度。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是一种基于市场买卖合同关系的可追溯监督机制,旨在建立全方位的医药行业监管体系,迫使医药企业合法合规经营。上了黑名单的企业将失去招采资格,失去集中采购市场将严重损害其生存。
中国药科大学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邵蓉强调,要解决药品虚高定价问题,最关键的在于完善机制,让药品定价回归合理。与此必须重视药品注册审评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管理。
为评估药品的临床价值,应建立严格的药品上市前临床价值评估体系,并强调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应逐步完善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机制,淘汰无效或疗效不明确的产品。近年来,药监部门的各种举措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临床试验数据核查风暴等都在推动药品临床价值评估体系的完善和合理定价机制的形成。
国家卫健委也颁布了相关通知,要求医疗单位对药品进行综合性价值评估,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和可及性等方面。宣建伟表示,“管住了医生手中的笔,就堵住了药价虚高的一道口子。”医保支付及价格制定必须基于药品的确切临床价值、经济价值和病人价值进行合理决策。
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长期的坚持。但从各种改革举措来看,无论是药监审评方式的改革、医保支付体系的变化还是卫生管理部门的要求,都在推动药品价格回归合理的路上不断前行。我们期待未来药品市场能够越来越规范,让患者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