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长痘…这些小问题竟然能要命!这几种情况千万别忍
身体的小毛病,常常被我们忽视,然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却可能隐藏着烦。
李大爷的新鞋磨出的脚疱,被他不经意用针挑破后,竟然引发了丹毒。很多人遇到脚磨泡,习惯自行处理,殊不知这简单的动作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根普通的针,带入的细菌无法计数,即使烧一下也无法完全消除隐患。脚上的小伤口,如果不当处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感染。面对脚疱,我们应保持局部干燥,让其自然吸收,若需处理,也应寻求医生的帮助。
武汉籍男子的牙疼故事更是令人警醒。很多人对牙疼不以为然,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牙痛的感染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沿咽喉间隙下行,到达纵隔,引发严重的感染。牙齿的问题,绝不能小觑,一旦感到不适,应立即就医。
年轻人面部三角区长痘时,挤痘痘的行为也暗藏危险。面前静脉的特点使得面部感染容易传播到颅内,引发严重并发症。虽然危及生命的情况极少发生,但自行挤压痘痘可能导致面部更大面积的感染,甚至留下疤痕。面对面部脓包,我们应去医院就诊,让专业医生进行处理。
掏耳朵看似平常的动作,也可能带来烦。有一位患者因棉签在耳朵里遗落多年未被察觉,最终导致面瘫。身体的小异常,都可能隐藏着大问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面对身体的小毛病,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一个小小的动作,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当身体出现不适时,我们应及早寻求医生的帮助,避免小问题演变成烦。医生提醒我们,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实则马虎不得。只有关注身体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因为耳朵痒,随手使用火柴棍儿、棉签等工具掏耳朵,各式各样的掏耳工具掉进耳朵里的情景,对于北大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刘玉和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
我们外耳道外侧的软骨表面皮肤中的耵聍腺,有着分泌一种淡黄色的黏稠物质的功能,这种物质在医学上被称为耵聍,俗称“耳屎”。它们有的会在空气中干燥后变成薄片,有的像黏稠的油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刘建华指出,这些耵聍有着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鼓膜,防止异物进入的重要作用。
当耳朵内进入异物时,耵聍会与之黏附,形成团状,容易腐败、变性,甚至可能形成外耳道胆脂瘤。刘玉和医生提醒我们,面神经在耳朵中有较长的走行路径,胆脂瘤如果直接压迫面神经或者其释放的化学物质对面神经产生作用,可能会引起炎症扩散,最终导致面瘫。虽然棉絮滑脱后及时取出问题不大,但很多人往往是在耳朵出现问题时才会想到处理,甚至有的患者在医生手术取出异物后还感到困惑。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使用牙签、棉签以外的物品来掏耳朵呢?答案是不行。外耳道皮肤非常娇嫩,与骨膜、软骨膜连接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稍微用力就可能导致外耳道损伤、感染,引发外耳道疖肿、溃烂。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糖尿病患者外耳道损伤后很容易感染形成外耳道炎,甚至可能发展为坏死性外耳道炎,严重时外耳道的骨头都会烂掉。刘玉和医生表示,在给糖尿病患者处理耳部问题时需要特别小心,即使是轻微的皮肤破损也需要患者预防性地服用抗生素。一些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或术后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等,耳道破损后可能会持续渗血,久不能愈。
实际上,外耳道内的皮肤具有自洁能力。尤其是干性耵聍,在翻身或咀嚼时会自动脱落。对于少数油脂性耵聍分泌旺盛的人,最好请医生帮助清理。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酒后桑拿导致心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避免不必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