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既要固守底线 也要多些理解担当
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一次发布会上,公布了近年来审理的典型医疗纠纷案件。这些案件揭示了医患矛盾的尖锐性和解决难度的升级。其中,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及时或不充分,成为了矛盾冲突的重要源头。为此,二中院呼吁医疗机构应建立并优化医患沟通制度。
这些医疗纠纷的背后,无一不是涉及法律条款的违反。《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病历书写规范》以及《侵权责任法》等明确规定了医生的告知义务和沟通方式。一旦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未能尽责,导致医疗损害,法律将坚决出手干预。法律的核心目的是保护患者的基本权益,一旦这条底线被突破,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将无法得到保障,诊疗行为也将充满不确定性风险。
仅仅遵守法律并不足以确保医患沟通的通畅和互信的建立。在许多医疗纠纷案件中,即使医务人员无须承担责任或只承担微小责任,患者和家属的不满情绪依然高涨,这种落差巨大的原因就在于法律管束之外的灰色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患者的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只能寻求再审或其他维权途径。这也解释了为何医疗纠纷案件的再审率和信访率居高不下。
部分医务人员存在一种观念误区,即只要依法行事,就能高枕无忧。他们在履行告知义务和沟通时,虽然形式上的动作完成得滴水不漏,但却缺乏同理心,导致沟通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虽然提供了多个可选方案,却将最终的选择权完全交给患者。这种做法虽然在法律上无可挑剔,但却因为缺乏充分的沟通和细致指导,让患者陷入选择的困境,也增加了医疗风险。
实际上,在依法行事的基础上,医患沟通仍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医务人员有责任、有能力向患者普及医学知识,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医疗决策。近年来,一些医务人员通过漫画普及知识、微信群院外指导等创新方式,提升了医患沟通的与效果。这些成功案例并非靠法律约束实现,而是依赖于医务人员的自觉和引领。
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也让部分医务人员在决策时存在顾虑。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一些医生不敢替患者做出果断的决策。这成为医患沟通难以深入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患者和家属需要建立更科学、更健康的医疗观念,对医生的履职行为给予更多理解,对医疗风险有合理的认识和包容。司法与行政层面的医疗容错机制也必不可少,以减少医务人员的顾虑,为医患间的沟通和果断决策扫清障碍。
当前,业界推崇的“医患共同决策”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在这一模式下,医患双方需要坦诚相待,进行细致全面的沟通,共同参与到决策过程中。这种模式的推广普及有望使医患互信达到全新高度。
畅通医患沟通渠道、建立互信基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仅仅依法行事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创新沟通方式、提升医德修养和行业规范。通过相互理解与包容的增进,医患互信才能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