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究“脾主统血”
摘要:在中医理论中,营卫和气血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石。吴谦在《订正伤寒论》中详细阐述了营卫的生成及其作用,其中,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是营卫生化之源。而《黄帝内经》进一步明确了营卫由脾胃所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来。《素问》强调卫阳对营血运行的重要约束和调节作用。若卫阳功能失常,可能导致营血不循常道,溢出脉外。对于现代医学中的出血性疾病,中医通过调整脾胃功能来调控营卫系统,因为脾胃之气与营气、卫气在中医理论中有一定的混同。金元时期的李东垣提出以胃气统括诸气的观点,也验证了这一点。随着后世医家自创新说,概念有所混淆,但中医调理脾胃的治疗更多与免疫调控相关。养生之路是漫长的,每个人都需要注重保养身体,以维持气血的平衡与身体的健康。
正文:
在古老而博大的中医理论中,营卫与气血被视作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要素。吴谦在《订正伤寒论》中为我们揭示了营卫的奥秘它们皆由胃中的后天之谷气所生,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中医的营卫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地,《黄帝内经》为我们详细阐述了营卫的生成与运作机制。书中提到,水谷精微经脾胃运化吸收后,化生为营卫。其中,“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它们周流不息,共同维护着身体的健康。
《素问生气通天论》强调了卫阳对营血的约束和调节作用。当卫阳功能正常时,它能确保营血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一旦卫阳功能失常,便可能导致营血不循常道,溢出脉外。这种失常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如卫阳过强导致的血热妄行出血,或是卫阳过弱引发的气不摄血。
那么,为何在中医中调整脾胃功能成为调控营卫系统的重要措施呢?除了脾胃是营卫生化之源外,还因为脾胃之气与营气、卫气在中医理论中有一定的混同。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就提出过以胃气统括诸气的观点,这进一步验证了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随着后世医家的不断和创新,虽然出现了许多新的学说和名词,但中医调理脾胃的治疗更多是与免疫调控相关。这也说明了脾胃之气与营卫之气的密切关系在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养生的重要性。其实,养生是一条漫长的路,无论年龄大小,每个人都应该注重保养身体,维持气血的平衡与身体的健康。了解并遵循中医的养生之道,对于我们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上述的中医养生常识外,还有许多关于坐班族的消除疲劳方法、白领女性的眼部饮食保养秘笈以及男士进补的注意事项等,都是值得我们了解的内容。通过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保持身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