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伐吴的将领结局(三国魏灭蜀之战路线图)

健康养生 2025-04-16 03:58健康新闻www.buyunw.cn

三国时期的历史总是让人热血沸腾,关于晋朝伐吴之战,更是其中的一段精彩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一下蜀国大败吴国的意思以及晋朝如何终结三国纷争的。

时间回到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司马炎在稳定朝堂政局后,开始着手准备伐吴,意图结束这漫长的乱世。他的这一决策,源自羊祜在咸宁二年的上书。羊祜详细阐述了伐吴的原因和战略部署。

羊祜认为,自蜀国平定以来已经十三年了,吴国的兵力、地势等方面均不如蜀国,因此应当趁机平定吴国。否则,长期屯兵与吴对峙并非长久之计。他强调:“今不于此平吴,而更阻兵相守,征夫苦役,日寻干戈,经历盛衰,不可长久。”

羊祜的战略布局是全线压制,水陆并进。晋国用大军与吴国正面对峙,同时用奇兵攻吴国虚弱之处,也就是后方。吴国兵力少,战线长,难以全面防备,只能在沿江重镇防守,长江以南诸城防守十分空虚。羊祜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建议司马炎伐吴。

按照羊祜的战略布局,伐吴战争主要在荆州、扬州展开。晋国军队想要进入荆州,要么从襄阳攻打江陵,要么从长江上游乘船东下。羊祜的战略便是从巴蜀出奇兵,渡过长江,攻取东吴沿江军事重镇的后方,与正面的大军共同拿下。

在扬州方面,晋国有广陵以北及涂中、合肥、六安等要地。吴国有长江及其北岸的棠邑、巢湖南岸、寻阳等地。濡须坞是吴都建业的北方屏障,对吴国的防御至关重要。

待一切准备就绪,晋国于咸宁五年十一月开始伐吴。此次晋军采取了三线共六路大军的策略,《资治通鉴》记载:“(咸宁五年)冬,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出涂中……”等。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手,总督六路大军。双方激战正酣,战争的结果将决定三国的命运。

王的军队如猛虎下山,进入荆州后,绕过建平(巫县),连克夷道、荆门(宜都城,也就是西陵)。吴国长江西线瞬间溃败,王转攻江陵的后方乐乡。此时的乐乡,是吴国荆州都督治所,核心中的核心。杜预闻讯,立即派人协助王,联手攻下乐乡。

《晋书王传》记载:王攻克吴丹杨,再在二月庚申克制西陵,壬戌攻克荆门、夷道二城。与此杜预遣牙门周旨等率奇兵袭乐乡。乙丑,乐乡告破,获水军督陆景。乐乡失守后,江陵后方空虚,被杜预轻易占领。

接下来是荆州东线两路进攻。平南将军胡奋进攻夏口,但可能因王更早到达并使得夏口守将投降,胡奋并未获得显著战功。《晋书王》记载:王自蜀出发,兵不血刃,攻无不克,夏口、武昌皆望风归顺。而建威将军王戎兵发武昌时,吴国武将亦纷纷投降,为王戎省下了不少功夫。显然,王才是中线两路进攻的关键人物。

在扬州东路,安东将军王浑兵发江西。他率扬州诸军从寿春出发,兵分两路进攻横江和寻阳。王浑成功攻克两地,意味着吴国江西全失。面对王浑的进攻,孙皓派遣张悌、诸葛靓迎战。因张悌、诸葛靓非将才且兵力不占优势,被王浑轻易击败。王浑军击败张悌后,便屯兵江北等待王军队的到来。值得一提的是,在伐吴之前,司马炎曾下令王在荆州听杜预指挥,进入扬州后则听从王浑指挥。这足以证明杜预与王浑在正面战场的指挥地位,而王则穿插于两线之间。

张悌战败,吴国只能退守建业,犹如困兽犹斗。《晋书王浑传》记载,晋军大举进攻吴国时,王浑率领军队出击横江,派遣参军陈慎、都尉张乔攻打寻阳濑乡。吴丞相张悌、大将军孙震等率领数万大军前往城阳抵御,然而王浑运筹帷幄,派遣司马孙畴、扬州刺史周浚迎头痛击,临阵斩将夺魁,斩首七千八百级,震动了整个吴国。

在江北方向,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从涂中出兵。他的任务灵活多变,若吴军留守建业,他便对峙长江,等待上游晋军的消息。一旦有机会,他便迅速南下,意图拿下建业。当张悌、诸葛靓率军西去建业空虚时,司马便抓住了机会,攻击濡须坞,为渡江攻击建业做准备。

《晋书司马传》中记载,司马统领全军,在涂中连番进攻,使吴军无法相救。他又派遣琅邪相刘弘等进军逼江,吴军震恐,甚至派出使者奉上伪玺印求降。接着,司马长史王率诸军渡江,攻破吴军边防,俘获督蔡机,斩道降附的有五六万计,诸葛靓、孙奕纷纷请降。从诸葛靓的归降也可以推断出司马攻击建业的时间在王浑破张悌之后。

晋国的伐吴之战,随着王的东进而逐渐接近尾声。当王攻破石头城,孙皓出城投降,东吴至此灭亡。回首东吴的历史,自孙策于公元195年取江东开启基业,孙权于公元222年称帝,至公元280年被晋所灭,国祚58年,历经四位帝王。东吴的灭亡,标志着中原的统一。这并不意味着和平与安宁的来临。三国虽灭,一个更加混乱的时代即将拉开序幕。三国魏灭蜀之战的路线图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吴魏之间的战争也成为过去,但未来的挑战仍充满未知。

上一篇:开斋节放假安排2025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