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不能恶补
追求健康的脚步,让我们时常走进“猛补”的误区。“恶补”,如同中医术语中的“猛补”,被赋予了疯狂补救的含义。无论春夏秋冬,人们都在为身体不断补给,但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过度进补的怪圈。在这里,你的胃并非是无止境地填充各种补品的锅炉。
养生并非滥用药物和过度治疗的天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这无疑是件好事。越来越多的人过分依赖补品和保健品,对药补怀有执着的信念,这反而让我们误入歧途。
对于身体并无疾病且不虚的人来说,药物并非养生的首选。他们应以非药物养生为主,如调整饮食、锻炼等方式。而对于体质虚弱的人,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保健品乃至药物,以调理体内阴阳气血,这被称为药补。中药的进补养生,重点在于补虚。
说到中药,我们不得不提其“三分毒”的特性。这个“毒”指的是中药的化学成分可能对一些组织器官造成损害。例如,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可能包括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胃肠道反应,甚至可能出现胃肠道溃疡、皮肤过敏、肝肾损害等。与西药不同,中药的毒性受其产地、气候、土壤、炮制加工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明书列举其所有的毒副作用。中医更侧重于把握中药的强烈偏性,即其药性。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物和食物都带有天地之偏气。那些偏性较大的药物可以用来纠正人体功能的偏倚,即病理状态。例如,麻黄性辛温,可散寒发汗、止咳消肿;大黄性寒味苦,用于治疗大便干结、火热亢盛等症。即使药物具有这些疗效,也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滥用。
药补也需谨慎避免偏性。中药的偏性可以用来纠正身体功能的不平衡,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身体产生不平衡,此时便成为了“毒”。以人参为例,虽然它是好药,但适用于血虚者。如果给气血方刚的年轻人服用,可能会引发流鼻血等不良反应。
在使用药物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虚损部位,熟悉药物的偏性,并防范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在中医的补益名方中,通常会合理搭配补药和“泻药”,以预防补药过偏。如六味地黄丸中的茯苓、泽泻,补中益气丸中的陈皮、柴胡,都有平衡补药的作用。
现代人不仅滥用中药,西药也同样遭受滥用之苦。这不仅浪费了药物经济资源,还可能影响人们的寿命。在养生问题上,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药物。用药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或参考中药书籍,了解使用注意事项。如有不懂,应多请教医生、药师等。
合理药补还需考虑脾胃的状况。对于那部分虚不受补的病人,他们的脾胃功能可能已经受损,无法有效吸收药物。中医强调脾胃的重要性,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功能的兴衰都与脾胃密切相关。对于这些病人,应先调理脾胃,再适量进补。
追求健康并非一味地猛补特补,而是需要理性对待药物和补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合理选择和使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