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江奔腾感千年文脉
一、生态修复与文化景观的共融新生
江苏地区通过搬迁污染企业、复绿岸线等举措,成功将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等区域从昔日工业污染的阴影下蜕变成为今日融合生态与文化的旅游胜地。其中,“一苇渡”达摩石窟光影艺术馆等创新业态的涌现,更是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九江城区段则通过修复湿地、打造生态岸线,致力于呈现“诗意长江”的画卷。在这里,长江的自然风光与历史底蕴交相辉映,如同诗与远方的完美融合。
二、跨区域文化联动,科技赋能文脉传承
长江流域的七大文化片区,如羌藏、巴蜀、吴越文化等,正通过3D+AR技术的运用,实现文物“破次元”展示,向我们展现文脉的多样性。在九江,琵琶亭利用数字技术复现白居易诗词场景,让游客沉浸在历史文化的浓厚氛围中。
三、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系统性保护与公众参与并行
江苏在文物保护方面投入巨资,近三年来投入6.3亿元文物保护资金,支持393个长江文化保护项目,南京博物院南院等标志性工程的建成,更是为长江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南通、镇江等地通过湿地保护和化工园区转型,成功将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80%以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文化保护的双重胜利。
公众参与到长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媒体推出的节目《绿水青山的中国》,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文明探源的成果。高校组织的主题党日活动,则通过实地考察引导学生感悟长江文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联系,让年轻一代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长江文化。
四、新时代长江文脉的价值延伸
长江文脉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现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的和谐共生理念与科技创新手段,正推动长江经济带从单纯的生态修复迈向文化振兴。在保护与开发中找寻平衡,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发展,长江文化正成为“流动中国”的生动图景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