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的关键就在更年期!40岁后这样吃不易发胖
在人类和动物界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只有人类能够在生殖期结束后继续存活一段相对较长的时光。以黑猩猩和鼠类为例,它们一旦结束生殖期,生命也随即走向终结。人类却不同,女性在五十岁左右停经后,仍然可以继续生活近一倍的时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能够享受这种“特权”呢?
对此,我提出了一个观点“阿婆理论”。我们知道,动物的幼体在出生后不久就能自主站立和行走。而人类的婴儿却需要经历长达十个月的孕期,出生后还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学会站立。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是人类脑部高度发达的结果。因为脑部的巨大化,如果像其他动物一样在刚出生时就立即能站立行走,人类的婴儿将无法从母体中产出。这十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是人类平安出生的临界点。
当我们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成人,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经历无数的艰辛与付出。而当我们进入更年期后,似乎又被赋予了一项新的使命照顾孙辈。我认为,在生命的传承与延续的重大课题面前,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被赋予了照顾孙辈的责任,这也可能被编织在我们的DNA中。
人体在进入五十岁后发生了一种转变,由原本为了生育的状态逐渐转变为长寿之体。这种转变在其他动物身上并没有出现。因为“更年期”这个重大改变,人类才能活得更久。为了抚养子女、照顾孙辈,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自然与生育期间有所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差异就是糖类的需求。
在生育期间,身体以糖解引擎为主,摄取适量的糖类不会造成肥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更年期后,我们需要逐渐减少对糖类的依赖。日本糖尿病学会等单位建议,“糖类最好占总摄取热量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但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这个建议值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针对快要步入更年期的人群,尤其是四十岁之后的人们,开始为粒线体引擎切换为主引擎预做准备。具体来说,可以从排除晚餐的主食开始,逐渐适应并减少糖类的摄入。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以避免对身体造成过大的压力。
大脑是一个意志力相对薄弱的器官,总是寻找葡萄糖来获得快乐。我们需要学会欺骗大脑的方法。例如,我通过午餐只吃小饭碗半碗的杂粮饭来控制糖类的摄入。杂粮饭富含食物纤维和矿物质,有助于稳定血糖,同时让我感到满足。通过这种方式,即使早餐和晚餐不吃主食,我也能让大脑感到满足。
要想让大脑满足,其实只需要一点点的糖类就够了。当我学会这种方法后,即使减少了糖类的摄取量,情绪也不再感到焦虑烦躁。而且,当你意识到能吃的东西只有一点点时,你会更加珍惜每一口食物,嚼得更久、吃得更加细致。
长寿的关键就在于更年期的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通过减少糖类的摄入、调整饮食时间,我们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这篇文章由网友‘丶Summer 念’,仅供参考,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