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和嫦娥什么关系(揭秘伐桂吴刚和奔月嫦娥的真实关系)
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月圆之夜愈发引人遐想。人间繁华与天上清寒相映成趣,使人不禁思索那广寒宫中的神秘故事。
早在两千多年前,楚国诗人屈原仰望星空,对月亮的奥秘发出深沉的疑问。那冷月之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传说与神话?为何月亮能够死而复生,其腹内又藏着何种神秘的生物?
除了传说中的玉兔和蟾蜍,月宫中还有两位主角嫦娥与吴刚。他们之间的关系引人好奇,孤男寡女在清冷之地,是否上演过一些动人的故事?
嫦娥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广泛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她的形象多面且复杂,被寄寓了诸多情感与愿景。从诗词、戏曲到小说,她的传说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关于嫦娥的诸多谜团仍待解开。她最初是男子还是女子?她的形象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她的丈夫又是谁?
嫦娥的故事最早出现在相传成书于商朝的《归藏》中。在唐代,李善注释时曾引述该书中关于嫦娥的神话。考古出土的文物也证明了这一古籍确实记录了该神话。其中,秦简中的奔月神话主角名字为“恒我”,而非嫦娥。有学者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恒我”可能是男性形象。那么,这种说法是否靠谱?仍待进一步。
《淮南子》并未明确提及嫦娥的丈夫是羿,这一神话的叙述保持了一种微妙的悬而未决的韵味。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灵宪》中详细记录了嫦娥神话,他描绘了一个没有夫妻关系的嫦娥和羿。嫦娥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之药,却独自决定服用并飞向月宫。在这个过程中,她向巫师有黄卜卦,得到的是积极的预示。有黄大师告诉她,只要勇敢面对,后面定会化险为夷。在大师鼓励下,嫦娥鼓足勇气飞向月宫,化身蟾蜍。
后来,东汉学者许慎和高诱为《淮南子》做注解时,将嫦娥和羿描述为夫妻。但还有一种说法,称嫦娥为帝俊的妻子常羲,即常仪,后来被称为“嫦娥”。这一复杂的关系网让人不禁感叹神话的丰富与多样。
说到嫦娥与吴刚的关系,最初只有嫦娥独自居住在广寒宫中。到了唐朝,吴刚被加入到这一神话中。他被描述为因学仙有过而被罚到月宫伐桂树的人。吴刚的出现可能是唐朝科举兴盛的象征,人们将科举成功与飞升月宫联系在一起。尽管在唐代以后的传说中并没有吴刚与嫦娥之间的情感纠葛,但在一些民间传说中,他们被视作夫妻。这种现代的说法可能是人们对孤寂嫦娥的同情,也反映了现代人思想开放的态度。
再来看月宫中的原住民蟾蜍和兔子。早在战国时,就已存在月中有蟾蜍(或兔)的观念。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也验证了这一点,画中蟾蜍与兔子被描绘在月牙上,而嫦娥则位于月下。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世界,展示了古代人们对月亮的崇拜与想象。
整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不仅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人类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色都承载着人们的信仰、希望和梦想。在古老的文献《淮南子》中,有着神秘的记载:“日中有乌,而月中有蟾蜍。”乌,乃是蹲着的三足乌鸦,如同西王母的宠物玉兔一样,充满了神话色彩。
当我们追溯至西汉的画像,可以发现日中的乌与月中的蟾蜍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意义。古人认为蟾蜍能辟邪助长生,形象虽在现代看来并不讨喜,但在古代却是神物的象征。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甚至有“蟾蜍寿三千岁”的说法。肉灵芝更是被誉为“万岁蟾蜍”。可见,蟾蜍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蟾蜍属于蛙类,繁殖力旺盛,一产多子。这使得它很容易成为古人生殖信仰的崇敬对象。从考古发掘出的器皿上,不难发现许多带有蛙纹的图案,这便是最好的证明。蟾蜍的冬眠习性,在古人看来,象征着死而复生,生生不息。加之其昼伏夜出,与月亮的阴晴圆缺相契合,使得古人将蟾蜍与月亮相提并论,认为它们都是长生不死的象征。
在汉代画像石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日月并画的场景。太阳中站立着一只三足鸟,而月亮里则常常伏着一只蟾蜍。嫦娥能够“托身于月”,又能化身为蟾蜍,这也就不难理解了。而玉兔,又称月兔,是负责捣药的仙兔,民间传说中它是嫦娥的化身或宠物。
从西汉晚期开始,玉兔捣药的形象就已经出现在画像石中了。关于蟾蜍,最初它被称为“顾菟”。因为“菟”与“兔”的音义相近,所以在汉代有一种说法认为“顾菟”即是白兔。在《乐府诗集》中,就载有“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的描述。
蟾蜍变玉兔的观念,受到了生殖崇拜民俗心理的影响。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兔子的繁殖方式很特别,雌兔只要望着月亮就能怀孕,然后从口中吐出产生。这一观念至今仍在北方一些地方影响着女子的婚嫁习俗。出嫁的女子会绣制带有兔子图案的围裙穿着身上,期盼着早日得子。
的内容由网友提供,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通过邮件举报,我们会立即删除。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