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院士:干预斑块对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曾经在三万多例动脉硬化患者中开展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硬化斑块每导致血管内膜厚度增加一个毫米,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就会上升15%。这一发现,在由中国权威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等承办的慢病防治盛会上引起了轰动。该会议聚焦心脑血管病的防治,特别是针对脉络学说进行指导的高峰论坛,吸引了众多医学精英的参与。
那一天,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顶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教授,在会议上分享了他的见解。随着我国的老龄化加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始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引发的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进而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心血管事件链”,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350多名医学领域的精英齐聚一堂,河南省的80多个分会场也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让近1000人聆听了这场盛会。张运院士强调,预防心脑血管病应从“心血管事件链”的起始环节干预动脉硬化斑块开始。
在会议的学术环节中,张运院士详细介绍了由他领衔的关于应用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的结果表明,使用通心络治疗可以有效延缓颈动脉的平均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的进展,从而截断“心血管事件链”的初始环节,显著减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且安全性良好。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潜在的血管问题呢?张运院士指出,颈动脉是反映人体血管健康的窗口。通过检测颈动脉的状况,可以大致了解其他血管的病变情况。如果检测到颈动脉出现硬化斑块或管腔狭窄等病变,那就意味着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正在增加。早期干预动脉硬化,抑制斑块形成和缩小斑块,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次会议不仅汇集了众多医学精英,更是推动了心脑血管病的防治进程。通过深入和研究,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键。这场盛会不仅展示了的研究成果,也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早在2009年,国际知名医学杂志《美国生理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引人瞩目的基础研究论文,聚焦于通心络如何稳定斑块。这篇论文揭示了通心络的卓越功效:它不仅能够降低血脂水平,抑制全身性的炎症,而且还能增加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效防止其破裂。
在近期的一次医学盛会上,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李新立教授详细介绍了通络中药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衰的显著治疗效果。慢性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阶段,包括冠心病、风心病、高心病等。其症状表现突出,如心慌、气喘、夜晚无法平卧、下肢浮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新立教授指出,芪苈强心胶囊不仅改善了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替代终点和心功能,其效果还得到了严谨的科学研究证实。这一药物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被强烈推荐应用于临床治疗。这对于众多慢性心衰患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的转载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有关医学研究的信息。文章所表述的观点和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见解,与本平台无关。本平台对文章及其中的陈述和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担保。读者在阅读此文时,应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
我们也不得不强调,医学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对于患者来说,了解的医学研究动态和接受专业的医疗建议至关重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广大读者带来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鼓励大家关注医学领域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