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必买的十种菜(专访丨“植物学”吃货眼中的长沙菜市场)
长沙菜市场的植物学奥秘:一个较真的植物学“吃货”的旅程
石军,一位拥有植物学博士头衔的科学松鼠会成员,不仅是贝壳阅读图书馆长,还曾担任《科学世界》杂志的副主编。他的著作《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和《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广受欢迎。他不仅用文字传达植物学的魅力,更将植物学的味道融入美食之中,成为了一位行走中的植物学“吃货”。
此次来到长沙,石军为孩子们揭示了植物生长的秘密。对于自然教育,他认为除了告诉孩子们植物的名称外,更需要培养他们的植物学素养。这种素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的奥秘。
在长沙的菜市场,石军发现了各种有趣的植物类食品。丝瓜、西葫芦和角丝瓜,这些蔬菜在市场上的形态各异,令人眼花缭乱。当地的豆子新鲜上市,剁碎后用辣椒腌制,味道极佳。炭火上刚烤好的辣椒更是让人流口水。刚上市的杉木耳也是湖南秋天的一道难得的美味。
甜龙竹在石军中的风采可谓让人叹为观止,它的生长力旺盛,高达二十七米。其竹笋粗硕壮实,口感独特,清甜可口。即使是简单的烹饪方式,也能吸引众多美食爱好者的目光。湘南的苦竹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味,虽然味道苦涩,但在祛暑解暑方面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位。对于植物学专家来说,他们更关注食物背后的科学原理。石军认为,对于辣椒这种食物,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从植物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辣椒不仅不会伤害胃部,反而还有修复胃黏膜和降低血压的作用。但是吃多了也不好,要适量享受美味。说到餐桌背后的植物学,石军热情满满地向我们介绍那些蔬菜瓜果背后的混杂亲缘关系。米饭的香味从何而来?橙子、橘子等柑橘家族成员又有怎样的遗传历史?真正的美食爱好者不仅要品尝美味,更要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跟随石军走进长沙的菜市场,你会发现这里的清晨别有一番风味。剁椒的刺鼻声奏响了瓜果蔬菜的序曲。走进市场,你会发现这里蔬菜种类繁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丝瓜。石军被不同种类的丝瓜所吸引。尤其是广州丝瓜和长沙郊区的丝瓜更是引发了他的兴趣。在市场里他还看到了新鲜的枞菌这种只在马尾松林下生长的菌子深受长沙人的喜爱。对于菌子的鲜美来源史军解释道这源于菌菇体内的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这些物质让菌菇味道鲜美甚至神奇但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成分如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以及鸡精中的肌苷酸等。经过一番挑选史军买了一些酸菜准备带回北京细细品尝。同时他对长沙菜市场的空心菜和乡土时鲜刀豆也颇感兴趣这些新鲜的蔬菜让他这个植物学家也留下了口水。史军将逛菜市场作为工作并从中获得了对地方风土的认识和对口感的争辩与新鲜蔬果势力崛起的美好发现。作为一名植物学博士他强调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让科学占领我们的餐桌。他曾在广西靠近湖南的山沟中看到过一百多种兰花那里的美景让他印象深刻但植物学家的生活并非都是面对美丽的森林更多的是对科学的和追求。在兰花的奥妙时,我时常感受到工作的枯燥,尽管偶尔有山林的壮美景色相伴。在广西的某个角落,我搭建起竹架子,细心观察兰花的生长和开花过程。每日记录,定点观测,从早到晚,穿行于山林之间,只为捕捉兰花那短暂而美丽的瞬间。当一天的观察结束,夕阳已落,归途仍漫漫。
对于如今大热的自然教育市场,我认为其潜力巨大。史军先生也认同这一点,但他也指出,许多自然体验师需要增强他们的专业背景。自然教育不仅仅是告诉孩子们这朵花叫什么,那棵草叫什么那么简单。作为认识世界的基础,深入认识植物需要体验师自身拥有扎实的植物学知识。不了解一朵花的生长史和结构,又怎能谈及其对世界的认知呢?
从事餐桌植物学科的科普写作多年,史军先生对于如何提高大众对食物的认识深有感触。在他看来,我们必须占领餐桌上的宣传阵地。有一次他和团队去菜市场拍摄关于土豆发芽的节目,却遭遇了一位大妈的误解。大妈认为不发芽的土豆是转基因的,会对人体有害。但事实上,不发芽的土豆只是通过冷藏技术或其他方法抑制了嫩芽的生长,并非转基因。这种误解源于信息的缺失和对科学的无知。
那么如何将硬科普写得吸引人呢?史军先生的答案是:要讲人话。他认为,有时候科普读物难以读懂,并不一定是读者的问题,而是作者本身就没有把问题讲清楚。科普写作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深入浅出地解释给读者听。
长沙的菜市场,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也有着许多令人惊奇的故事。在这里,美食与科学的交织,让人不禁好奇:这里的菜品真的都如此美味吗?我想,或许每一个菜市场都藏着无数的故事和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和发现。
无论是自然教育、餐桌植物学还是硬科普写作,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去解释、去传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科普作品来引导公众理解科学、认识自然、珍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