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细辛附子汤合理的应用 疗效极佳
《伤寒论》第301条中明确指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汤剂以温经解表为主,专治少阴病兼表证,亦是太少两感证的良方。在实际临床运用中,其应用范围远超条文所述。对于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应用,有两点深刻体会。要严格遵循药物配比的精确比例;此汤宜在晚饭前服用,避免临睡前用药,以防部分患者因兴奋而影响睡眠。
曾有一位名叫刘某某的女士,年事已高,因感冒间断治疗已十天。症状包括头懵、额部及眼眶疼痛、发冷、困倦等。诊断时,患者表现出畏冷、脊背冒凉气、无汗、乏力等症状。二便正常,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此证属太阳、少阴合病。于是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仅三剂药便痊愈。患者阳虚感受风寒,治不当则太阳不解,又入少阴,证属太少两感,里虚兼表,故缠绵难愈。因此选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以鼓舞阳气、振奋机能、温里散寒、促进解表。加入白芷以助发表祛风,尤其擅长治疗头懵痛,特别是眉棱骨处的疼痛。
另一病例为一位名叫张某某的女性,因劳累而突感腰骶部重坠凉痛。随着病情发展,她出现右臀部及右下肢的麻木疼痛,夜间疼痛加剧,无法转侧翻身。经过CT检查,确诊为L3/L4椎间盘膨出和L5/S1椎间盘脱出。经过牵引等治疗无效后,采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肾着汤进行治疗。该患者因过劳伤阳,导致阳气痹阻,寒湿留滞于腰部及下肢经络肌肉。因此选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扶阳、通达内外,合以肾着汤温通祛寒、化湿除痹。经过调整药物剂量和再次治疗,患者的腰痛明显减轻,最终痊愈。
以上案例充分展示了经方如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灵活应用。在辨证准确、剂量配比合理的基础上,即使是小剂量也能取得显著效果。随着病情的演变,药物的剂量也可相应调整。经方中的药物味道和剂量可因人因病而灵活调整。只要辨证准确,就能取得显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