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吐下泻怎么办 上吐下泻吃什么药?
上吐下泻怎么回事?
痢疾有两种,一种是阿米巴原虫(ameba,一种寄生虫),在小孩子很见,在卫生情形良好的地方也不容易流行。另一种为杆菌性痢疾(shigellosis),也就是常常出现在新闻媒体上面的一种报告传染病。杆菌性痢疾与饮水、食物污染有关,所以也不容易在卫生良好的地方出现。这种疾病会出现血便、黏液便,病情会比较严重。如果只是水泻,发烧一、两天就好转,大部分是病毒性肠胃炎,其中最多的是轮状病毒,尤其是三至五岁以下的小孩。病毒性肠胃炎的流行与卫生状况几乎无关,最重要的是要预防脱水。腹泻愈厉害,愈需要补充水份电解质液,最好是用诊所与药房均有的专门补充液。至于病程的恢复,要靠自己免疫力的发挥,吃药不一定会比较快好。如果要确定诊断,必须做特殊的粪便检查,光靠症状是无法分辨的。
上吐下泻怎么办?需要吃什么药吗?
前天上午发烧下午即出现上吐下泻,买来的退烧药两回就见效了而止泻药吃了三回却不见好转,而拉出来的非常稀像水一样,怀疑是否得了痢疾,请医师诊治!
如果你一天跑三趟以上的厕所,那你多半正在经受腹泻的折磨,腹泻在大部分人眼里虽算不上什么大病,但它对身体的损害却不可小视。所谓好汉也架不住三泡稀。严重的腹泻可引起脱水和身体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也绝不是危言耸听,尤其是老人和儿童。
消化不良、食物中毒、情绪紧张、豆类食品、胰脏疾病、癌症、通便剂、制酸剂、咖啡因、寄生虫、结肠炎、病毒、病菌或其他微生物、喝了不干净的水、吃了变质的食物、食物或化学物质过敏等,均可能引起腹泻。
那么,上吐下泻吃什么药?通常腹泻病人必须喝大量的水分,例如生理盐水、角豆树茶、胡萝卜汁及绿色饮料(含叶绿素)。如果情况未见好转,或粪便中带血,则要看医生。可以作一次过敏测试,以了解你是否对某种食物过敏。
(文健康无忧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宝宝怎么办?吃什么药好?
宝宝7个月了,喂奶粉的,最近半月一直有些腹泻,大便稀,有奶瓣,近两天不能进食.水,吃一点吐一点,药也吐,不发烧,精神还算可以,喝了胃蛋白酶颗粒,和思密达,都不管用,还是又拉又吐,都有什么止吐药啊?难道非得输液吗??
专家解答
孩子腹泻,需要分辨引起腹泻的原因,饮食不当、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过敏等原因引起腹泻?不同的病因,病程也不同,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腹泻关键是饮食护理,静待肠胃功能恢复正常。
婴儿腹泻的饮食护理
1、腹泻时尽管婴儿食欲不好或者拒食,仍要坚持喂食,此时肠道功能虽然降低但仍可消化吸收部分营养素。为维护小儿肠道功能及部分满足其对能量的需求,每日摄入食物的总量不应低于婴儿每日需求量的70%。
①对母乳喂养儿,不必停食或减食,婴儿想吃就可以吃喂奶。
②牛奶或混合喂养儿,每次奶量可减少1/3,加饮料如葡萄糖盐水、稀淀粉液。如果减量后小儿不够吃,则维持原量或者略减量,但将其中牛奶量或奶粉量减少1/3,稀释后喂食。
③停止学习吃新的辅食,病情较重者甚至暂停所有的辅食,待腹泻稍呈稳定时再添加已经接受了的容易消化的辅食,一定要从少量开始,慢慢增加食量,观察消化及腹泻情况,稳定数日后再考虑加量。要注意少增加脂肪量,原添加的鱼肝油和钙剂也可暂停。
④充分供给液体,用含盐类的葡萄糖或稀淀粉液在两次喂奶之间喂食,可防止和减轻脱水和酸中毒的危害。目前所使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按其说明配成液体,每千克体重50 毫升、较重者80 毫升、分多次用匙喂食完。如没有上述口服补液盐,可在200毫升凉开水中加入1克食盐以补充水分。
⑤防止营养不良,在腹泻恢复期,每天要增加1次进食或在食物中加入脂肪或植物油,以弥补患儿在腹泻时本来应该摄入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⑥多数感染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是无效的。但中药对恢复消化道功能却有良好作用。
2、适量饮用果菜汁。
①胡萝卜汤胡萝卜是一种“碱性”食物,富含果胶。果胶能使大便成型并能吸附肠道里的细菌和毒素,胡萝卜的挥发油也能杀菌和促进消化。其做法为把新鲜胡萝卜洗净,切成两半,剔除中心白茎,切成丝或小快,放在锅内煮烂后用纱布过滤去纤维。把挤出的胡萝卜泥状物按1两胡萝卜泥加2两水或米汤的比例配制后,放糖再煮沸,即成胡萝卜汤。放在两餐之间饮用,1日3-4次,每次100-150毫升。
②苹果泥苹果泥中含有果胶和鞣酸,有吸附和收敛止泻的作用。可取新鲜苹果一个切开,用小匙轻轻刮取果肉泥喂食。
3、注意饮食卫生,预防病从口入。
上吐下泻发烧是怎么办?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
痢疾初起,先见腹痛,继而下痢,日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多发于夏秋季节,由湿热之邪,内伤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消导,更挟积滞,酝酿肠道而成。
痢疾
病名。见《济生方》。宋以前有肠荨⒊喟孜帧⑷壤、痢病、下痢(或“痢”)、滞下等名称。《医碥》卷三“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湿热之气,积于肠胃,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运行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胶粘肠胃之中,运行之机,益以不利,气郁为火,与所受湿热之气混合为邪,攻刺作痛,……”有腹痛泻次频仍,下利赤白粘冻,里急后重等症。后世更明确指出痢疾多由饮食不洁,感受疫毒之气,使肠道产生积滞,传导失常所致,当辨其虚实分别论治。而痢疾所下之赤白粘冻,《医学原理痢门》谓“其赤者血分受伤,属于小肠;白者气分受伤,属于大肠。”《明医指掌》“湿热之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在临床上,实证宜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为法。邪盛正虚者,宜祛邪扶正,兼用行血调气,此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
重自除”,虚证当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痢疾又可分为多种,按不同的病因、症候(包括症情轻重和病程以及下痢之色),大致有暑痢、湿热痢、风痢、疫痢、气痢、毒痢、热痢、寒痢、噤口痢、久痢、休息痢、奇恒痢、赤痢、白痢、赤白痢、五色痢等多种,中医所说之痢疾,既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痢疾,也包括阿米巴痢、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及其他一些肠道感染、中毒等引致的肠道传化、吸收功能失调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