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的典型症状
乙脑沉默的入侵者
乙脑,这一让人心悸的病症,犹如一个静默的入侵者,悄悄地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它的全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通过蚊等吸血昆虫的传播,它在夏秋季肆意流行,主要侵袭儿童。乙脑的临床表现多样,从表情淡漠、不自主运动到肠麻痹、痴呆、抽搐等,都可能是其症状表现。
乙脑的典型症状如同舞台上的戏剧,分为四个时期上演。首先是病毒血症期,此时症状尚不明显,但部分患者已出现轻度嗜睡。接着是极期,此时除了全身毒血症状加重外,脑损害症状也愈发明显。然后,进入恢复期,虽然体温开始下降,但部分重症患者仍面临长期恢复挑战。是后遗症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痴呆、失语等后遗症。
乙脑的临床分型也各不相同。从轻型的嗜睡、呕吐到重型的高热、昏迷甚至脑疝,都反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老年患者的乙脑病情尤为严重,其恢复过程充满挑战。乙脑的脑部病变定位也各不相同,可能涉及大脑、间脑、脑干等各个部位。
(第二部分)脑干区域病变
脑干是脑部的重要部分,当中脑部位出现病变时,会涉及到第三至第八对脑神经的受影响。患者会出现深度昏迷状态,肌张力增高,眼球活动变得迟缓,瞳孔略微扩大,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功能受到影响,可能出现中枢性换气过度,导致呼吸性碱中毒。进行颈皮肤刺激试验时,瞳孔会有反应性的扩大,但反应较为迟钝。如果双侧中枢受损,会导致锥体束下行通路受阻,引发四肢瘫痪,称为去大脑强直。如果是单侧中脑受损,则可能出现对侧偏瘫的症状。
而在下脑干部位发生病变时,病变主要发生在脑桥和延髓水平,影响第九至第十二对脑神经。患者进入深度昏迷状态,对压眼眶刺激无反应,角膜反射和瞳孔反应消失。进行颈皮肤刺激试验时,瞳孔不会扩大。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喉部分泌物积聚等症状,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第三部分)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及疫苗注意事项
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在东亚和南亚地区,特别是在我国,乙型脑炎的发病率较高,每年有近万例病例发生。乙脑病毒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等,其中猪的感染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猪不仅是感染率高,而且其血液中含有病毒的时间和病毒含量都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的,因此成为乙脑的主要传染源。
蚊子叮咬病猪后再叮咬人类,是乙脑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每年的7至9月是我国乙脑流行的高峰期。能传播乙脑的蚊虫包括库蚊、伊蚊和按蚊等。虽然人群对乙脑病毒没有先天免疫力,但大多数人通过轻型或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乙脑病毒容易侵犯儿童,特别是10岁以下的儿童和婴幼儿最易感染,发病率占80%以上。
介绍流脑与乙脑的不同之处
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脑(流行性脑脊髓炎)都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尽管它们有一些相似的临床表现,但实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发的,主要通过带菌者或病人的呼吸道飞沫传播。而乙脑则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首先通过蚊虫在牲畜间传播,然后再传染给人类。
流脑的流行季节从冬末开始,春节期间达到高峰,初夏时明显减少,其季节性并不如乙脑严格。乙脑的流行则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夏季和初秋。
两种疾病在发病初期都会出现发热、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乙脑患者没有菌血症期,不会出现皮肤淤点,也较少迅速出现休克。尽管两者重症患者都可能面临颅内压增高的危险症状,但乙脑病程的进展并不像流脑那样迅速。
流脑的病程通常为7-10天,恢复期间常在口、鼻周围出现疱疹。而乙脑的病程则大约需要2周才能进入恢复期,甚至在发病6个月后仍可能遗留神经或精神方面的症状。
两者的脑脊液化验结果也有显著差异。流脑的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脑脊液浑浊如米汤,白细胞数和蛋白质明显升高,而糖和氯化物减少。相比之下,乙脑的脑脊液则呈现澄清或微混,白细胞数和蛋白质仅轻度增加,糖和氯化物一般保持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流脑可以通过抗生素(如青霉素)控制感染,而乙脑因是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严防乙脑,三项预防措施来护航
预防乙脑,疫苗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我国,10岁以下儿童占乙脑病例的80%以上,其中5岁以下儿童占50%。建议1岁内接种两次疫苗,2岁再补种一次,5岁再次接种,共四次。如有遗漏,应尽快前往地区卫生服务中心补种。
全面落实灭蚊措施也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清除积水和积水容器,控制蚊虫孳生。特别是在夏季蚊虫密度高峰时期,对居民区、外来人口集散地、建筑工地、医院、学校、旅游点等场所进行杀虫剂喷洒,重点处理阴暗潮湿的场所。
加强个人防护也至关重要。医院诊室、病房、学校集体宿舍和居室等地方应安装纱门、纱窗。家庭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卫生杀虫剂防蚊、灭蚊。野外工作和户外活动人员可涂抹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染病。让我们共同努力,严防乙脑,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