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区别是什么?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贵病的出现也随之增多,高血压对人体健康影响深远。为了更好地理解并应对高血压,我们首先要明确其分类和特性。
目录:
1. 高血压患者需定期查什么
2. 继发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区别
3. 季节和气候如何影响血压
4. 高血压的症状有哪些
5. 高血压的饮食建议
一、高血压患者定期查什么?
对于高血压患者,定期的检查至关重要。这包括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血脂、血糖等,以评估血粘度和糖尿病风险;尿液及肾功能检查,观察肾小动脉的病变;心脏功能检查,通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了解心脏状况;胸部X线检查,观察心脏的变化和肺的状况;以及眼底检查,反映高血压动脉硬化程度。这些检查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预防相关并发症。
二、继发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区别是什么?
原发性高血压是病因不明的高血压,而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病因明确的高血压。两者的区别在于病因的不同。积极鉴别继发性高血压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往往可以大大降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致死致残率。而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则更注重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总危险,除降压外,还需干预其他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
三、季节和气候会影响血压吗?
是的,季节和气候会影响血压。冬季血压往往较高,夏季则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气温变化引起的神经体液适应性调节。老年人对季节变化更为敏感。冬季,由于气温下降,人体内肾上腺素水平上升,体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需特别注意冬季保暖,以防血压急剧上升导致脑卒中。
高血压的症状与临床特点
在我国,高血压病中的原发性高血压占据了高达90%的比例,而症状性高血压则占剩余的10%。症状性高血压包括多种病因,如慢性肾炎、肾血管病变等。从发病因素和发病率来看,男性、北方、城市、脑力劳动、饮酒及饮食习惯等都会影响高血压的发生。
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他们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还是有一些常见的症状与高血压有关,如头痛、鼻衄、头晕、面色潮红以及疲乏等。这些症状虽然常见,但同样也可能出现在没有高血压的个体中,因此并不能作为确诊高血压的唯一依据。
对于严重的高血压或长期未治疗的高血压,由于大脑、眼、心脏和肾脏的损害,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症状。例如头痛、乏力、恶心、呕吐、气促、烦躁不安、手脚冰凉以及视物模糊等。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严重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高血压脑病”,表现为嗜睡甚至昏迷,这需要立即处理。
高血压的早期预警信号包括头痛、头重、头昏,这些通常是高血压进展的重要症状。晕眩、耳鸣、腰酸背疼、心悸、气喘和手脚麻痹等也可能是高血压的早期信号。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鼻衄或球结膜出血,这可能是高血压患者的首发症状或唯一症状。
就医指征方面,如果出现血压持续不降、病情进展较快、慢性肾病患者出现血压增高等情况,应立即就医。急进型高血压如发作时血压骤升骤降,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气促、大汗、焦虑恐惧等症状也需要紧急就医。青少年高血压伴有头昏、下肢无力等也需关注。
缓进型高血压是常见的类型,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并可能影响脏器功能。脑部表现如头痛、头晕常见;心脏表现早期心功能代偿,后期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肾脏表现可能出现肾小动脉硬化和肾功能减退;动脉也可能发生改变。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理解这些症状和临床特点非常重要,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高血压,避免可能的并发症和风险。高血压:眼底变化的信号与饮食调控之道
当提及急进型高血压,人们常常心生恐惧。这种恶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病的1%,它可能由缓进型高血压突然转变而来,也可能毫无预兆地突然发病。此病症可袭击任何年龄段,但以30-40岁人群最为常见。一旦患上急进型高血压,血压会急剧升高,舒张压常超过17.3Kpa(130mmHg),伴随乏力、口渴、多尿等症状。更值得关注的是,视力可能迅速减退,眼底出现视网膜出血及渗出,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病情迅速恶化,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不全,甚至引发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最终可能因尿毒症而危及生命。
高血压病的分期也为我们提供了病情轻重的参考:
第一期:血压达到确诊水平,但尚无心、脑、肾损害。
第二期:血压达到确诊水平,同时出现左心室扩大、眼底动脉狭窄、蛋白尿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增高等症状之一。
第三期:病情更为严重,除了血压升高,还可能出现脑出血、高血压脑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眼底出血或渗出伴或不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心绞痛、心肌梗塞和脑血栓形成等症状。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饮食调控是日常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种食物都有助于降压,例如芹菜粥、菊花粥、绿豆海带粥等。这些食谱既美味又营养,长期食用可帮助控制血压。醋泡花生米、糖醋蒜等也是降压的好帮手。罗布麻五味子茶、何首乌大枣粥等则能改善高血压症状,防治冠心病。淡菜荠菜汤、胡萝卜汁等也有助于降压。灵芝汤、煮熟的鸡蛋黄加醋等也是长期服用的降压良方。
让我们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共同对抗高血压,守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