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注意事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逐渐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因此很容易患上一些常见的疾病,其中之一就是缺血性结肠炎。那么,什么是缺血性结肠炎呢?老年人患有缺血性结肠炎时需要注意什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目录:
一、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因
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因与结肠的血管解剖和生理有关。结直肠的主要血供来源于肠系膜上、下动脉和髂内动脉。其中,右半结肠的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左半结肠和直肠上部的动脉血则来自肠系膜下动脉,而直肠中下部则依靠髂内动脉提供血供。
结肠的血管分布非常复杂,包括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等。这些动脉在腹腔内分布着多个分支,为结肠的各个部分提供血液供应。由于结肠的血管分布存在一些薄弱处,如结肠中动脉与左结肠动脉的吻合支较为细小,或者乙状结肠动脉与直肠上动脉之间缺乏边缘动脉连接,这些地方容易发生缺血性损害。
二、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注意事项
由于老年人的血管弹性降低,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更为常见,因此患有缺血性结肠炎的风险也更高。老年人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存在的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三、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
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老年人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四、缺血性结肠炎的检查项目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安排相应的检查项目,如结肠镜检查、血管造影等,以便准确诊断并评估病情。
五、缺血性结肠炎可能引发的疾病
缺血性结肠炎可能引发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及时治疗是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关键。
终末动脉:这些从边缘动脉向肠壁伸展的小动脉,宛如生命的细线,与结肠垂直相交,为肠壁输送生命的养分。它们分为长支和短支两种类型。长支在肠壁的系膜缘处一分为二,前后两支穿越浆膜和肌层,为三分之一的肠管注入活力。这两支动脉在系膜缘和对系膜缘的交汇稀少,让结肠的这些部位容易受到血供不足的困扰。短支则从边缘动脉或长支中衍生出来,靠近系膜缘处深入肠壁,滋养三分之二的肠管。这些终末动脉在左半结肠密集如网,而在右半结肠则相对稀疏,从边缘动脉到肠壁的距离也更长。这些动脉对血管收缩剂极为敏感,彼此间的侧支循环稀少。长时间的血管收缩可能导致肠壁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容易引发缺血,这种现象在右半结肠尤为显著。
结直肠壁内隐藏着丰富的血管丛,尤以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血管丛最为发达。滋养黏膜腺体的血管源自黏膜下血管丛。当休克或低血压导致终末动脉血流减少时,肠壁内会出现动静脉分流,使黏膜面临缺血的威胁。缺血的程度与肠壁的侧支循环和血管阻塞的位置紧密相关。若结肠动脉的根部发生血管阻塞,通过边缘血管弓的侧支循环,相关区域内的结肠可能不立即出现缺血。但若同时伴有边缘血管弓的发育异常,该供血区域会出现节段性肠缺血,甚至坏死。而动脉阻塞越接近肠壁,越容易导致肠壁血供障碍。据记载,一支长支血管的损伤可能导致长达2.5cm的肠管坏死。
谈及静脉,结肠壁内的静脉丛汇聚成小静脉,在肠系膜缘处汇成较大的静脉,与结肠动脉相伴而行。结肠中静脉、右结肠静脉和回结肠静脉共同组成肠系膜上静脉,进入门静脉。乙状结肠静脉、左结肠静脉和直肠上静脉则合成肠系膜下静脉。这些静脉的走向和汇合方式仿佛在体内绘制出一幅精密的地图。
关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结肠缺血的原因众多,可大体分为两大类别:血管阻塞型和非血管阻塞型。血管阻塞型结肠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肠系膜动脉创伤、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等。腹部钝性伤可能导致肠系膜血管损伤、血栓形成或腹膜后血肿形成,常伴随广泛的内脏、躯体四肢、心肺和神经系统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脱落物或左心房栓子也可能引起肠系膜动脉阻塞。对于这一类型的结肠缺血,腹主动脉造影可能会诱发肠系膜动脉内血栓形成。近年来,腹主动脉手术后的缺血性结肠炎备受关注。
伴发于腹主动脉手术后的缺血性结肠炎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某些小动脉的梗阻在年轻患者中尤为关键,可能由糖尿病、血管炎、全身胶原性疾病等引起。静脉回流受阻和静脉血栓形成也可能导致结肠缺血,常见于右半结肠。炎伴发的结肠坏死等疾病也可能引发此类问题。静脉阻塞可能导致肠壁水肿、梗死和纤维化。
结肠壁的血供受到肠道直径、肠壁内肌肉张力和肠腔内压力的综合影响。据Saegesser报道,随着肠腔内压力的升高,肠壁内的血流会减少,动静脉氧含量差异也随之减小。肠黏膜的缺血程度比浆膜层更为严重。结肠扩张会引发结肠缺血,而结肠缺血又会进一步导致结肠扩张,两者相互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在肠梗阻的情况下,如果回盲瓣功能正常,几乎所有的盲肠穿孔都是由肠壁缺血、坏死引起的。除了梗阻时间、部位、回盲瓣关闭功能以及肠道扩张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外,组织灌流不足的原因,如休克、脱水、酸中毒、心肌功能衰竭等,也可能加重结肠梗阻引起的肠缺血。
另一方面,非血管阻塞型结肠缺血大多为自发性,通常没有明显的血管阻塞,临床上很难找到明确的结肠缺血原因。这类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在发生结肠缺血性改变后,肠系膜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异常可能与临床症状不符。多种原因可能诱发自发性结肠缺血,其中低血压最为常见,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等。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以及服用可能影响内脏血流的药物(如升压药等),都可能增加结肠缺血的发生机会。
针对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饮食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充足。需要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生冷食物。一级预防要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动脉硬化,从而引发此病。二级预防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早期识别和治疗。对于已经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应该进行扩血管治疗,控制血糖、血脂和高血压,减少或避免血栓形成。对于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尤其是进行了肠管切除的,需要注意静脉营养和膳食调配。
当40%~50%的患者面临肠腔狭窄造成的肠梗阻时,梗阻大多为不完全性。在发病早期,部分患者便已感受到危险的结肠炎症状,特别是坏疽型结肠炎。我们需要对结肠肿瘤引起的结肠梗阻进行鉴别。多数患者的梗阻发生在发病后的2~4周,由于病变部位的纤维化和瘢痕形成,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逐渐缓解。这时,纤维结肠镜检查对于鉴别诊断具有极大的帮助。
缺血性结肠炎的检查项目丰富且重要。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计数升高是常见现象。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结肠黏膜的浅表性坏死和溃疡,或是全层坏死。通过直肠指诊,常可见指套上有血迹。X线平片能够显示结肠和小肠扩张、结肠袋紊乱,部分患者可见肠管的痉挛和狭窄。对于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甚至能够观察到结肠穿孔引起的腹腔内游离气体。钡灌肠造影能够全面了解病变程度和范围,但存在引起结肠穿孔的风险,因此应对患者情况谨慎选择。纤维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最有效的手段。当怀疑患者有此病症且没有腹膜炎体征、腹部X线平片无显著异常时,应考虑进行内镜检查。肠系膜动脉造影和CT扫描虽然有一定作用,但使用需谨慎。
缺血性结肠炎可能引发的并发症丰富。多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心脏病、休克和长期服药等病史。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发生肠壁坏死、穿孔或持续性肠缺血。在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的早期,病变广泛者可能因结肠严重急性缺血而引发麻痹性肠梗阻;而慢性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在慢性炎症过程中可能因为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导致不完全性肠梗阻。因坏死组织和细菌毒素的大量吸收,患者还可能发生低容量性和(或)中毒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