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如何用药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糖尿病这个健康隐患也在我国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患者人数已经突破五千万大关。糖尿病对患者身体的危害极大,还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成为人类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科学、规范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降糖药物,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选择呢?让我们一同探究。
目录:
一、得了糖尿病饮食注意什么?
二、糖尿病患者如何用药?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读这两个问题。
一、得了糖尿病饮食注意什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多。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受损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典型的症状可以归纳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今天,我们从饮食方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些建议。
1. 多吃富含硒的食物,如苦荞麦、魔芋精粉、蛋、花生等,这些食物能够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多吃含纤维素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麦麸、玉米、糙米等。
2. 少吃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如白薯、土豆等。坚持低脂饮食,尽量用素油烹调,少吃煎炸食品和甘肥咸食。
3. 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含糖量低的水果,如青瓜、西瓜等。此类水果每100克可提供20-40千卡的能量。
还要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病菌乘虚而入;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避免抽烟饮酒,并保持良好的心情。
二、糖尿病患者如何用药?
目前市场上降糖药物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五大类。选择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药物。
对于1型糖尿病,始终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同时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若血糖控制不理想,可辅以其他药物。对于2型糖尿病,初发者应先尝试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若血糖控制不佳,再考虑使用口服降糖药。
选择药物时,可参照以下几点:
1. 根据糖尿病类型选药。1型糖尿病需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在早期可选择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或延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随着病情发展,若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70%以上,就需要使用胰岛素。
2. 根据体型选药。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可选用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消瘦的患者则优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3. 根据高血糖时段选药。若只是餐后血糖高,可选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苯甲酸衍生物。若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可联用两种作用机理不同的口服药物。
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策略及病因解析
对于初治时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较高的患者,我们推荐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以消除葡萄糖毒性作用后再改用口服药物。选择药物治疗时,需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一、根据合并症选药
若患者除糖尿病外,还伴有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疾病,我们应首选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这些不仅能降低血糖,还能改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于具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我们不建议使用双胍类和糖苷酶抑制剂。若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缺氧性疾病,应禁用双胍类药物,以避免乳酸酸中毒。有肝病的患者,应慎用噻唑烷二酮类。对于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我们推荐选择主要经胆道排泄的降糖药,如糖适平、诺和龙。若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全身性疾病,则建议使用胰岛素。
二、根据年龄选药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低血糖耐受能力差,因此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物,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短效降糖药物。儿童1型糖尿病主要使用胰岛素治疗,而二甲双胍是儿童2型糖尿病的推荐口服药物。
选择药物时还需充分考虑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以及经济情况。对于经常出差、进餐不规律的患者,选择每天只需服用一次的药物更为方便。
关于糖尿病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糖尿病占绝大多数,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继发性糖尿病则占少数,如肢端肥大症中的垂体性糖尿病、柯兴综合征中的类固醇性糖尿病等。
胰岛素依赖型(IDDM,Ⅰ型)糖尿病特征为起病急,典型病例多见于小儿及青少年,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该类型患者血浆胰岛素及C肽水平低,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遗传为重要诱因,表现于第6对染色体上HLA某些抗原的阳性率增减。
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Ⅱ型)糖尿病特征为起病较慢,典型病例见于成人中老年,但偶见于幼儿。该类型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相对降低,遗传因素亦为重要诱因。根据体重可分为不胖和肥胖两型。在不胖的NIDDM中,可能包括一些自身免疫病变进展缓慢的Ⅰ型患者。晚近报道的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可能属于LADA的一种。对线粒体糖尿病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中。
选择糖尿病药物需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合并症、年龄、服药依从性等因素。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及类型,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糖尿病。关于糖尿病及其相关情况的专业描述与解析
糖尿病,这一疾病名称背后隐藏着多种复杂类型与状况。有一种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糖尿病,主要出现在亚、非、南美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这种病的起病年龄大多在青少年阶段,患者往往形体消瘦、营养不良。许多病例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剂量有时较大,但酮症并不常见。这种病也可细分为两型:
1. 胰纤维结石型:此类型以慢性胰纤维化、胰体缩小、胰管扩大并内有钙化结石为病理特征,导致外分泌与内分泌均受影响。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等症状。血糖有时会急剧升高,大约80%的病例需要胰岛素治疗,但即使停药,也很少出现酮症。大部分患者在40至50岁左右离世,也可能出现各种慢性糖尿病并发症。此型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有猜测是由于长期食用木薯导致的慢性CN中毒所引起。
2. 蛋白质缺乏型:此型主要出现在15至25岁的青少年中,患者有长期蛋白质和能量营养不良的历史,导致极度消瘦。血糖中度升高,需要胰岛素治疗,酮症较为罕见。亚洲地区的女性患者较多,病因可能在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β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低下。
除了上述类型,糖尿病还有继发性及其他多种类型,其中包括胰源性、内分泌性、药源性及化学物性、胰岛素受体异常和遗传性综合征伴糖尿病等。这些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
还有一种情况叫做葡萄糖耐量减退(IGT),这一状况介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血糖略高于正常值,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标准。如果不及时干预,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这一群体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妊娠期,也有可能出现糖尿病(GDM),这种情况限于妇女妊娠期发生的IGT与DM。大多数病人在分娩后随访OGTT可恢复正常,但也有一部分会在随后的5至10年中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
当我们谈论糖尿病时,还需要了解它可能与其他疾病混淆的情况。例如非葡萄糖尿,如乳糖尿、果糖及戊糖尿等。还有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如饥饿性糖尿和食后糖尿等。这些情况都需要通过生化及发酵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别。
⑶肾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能力降低,导致肾糖阈下降。这种情况下,即使血糖水平正常,也会出现糖尿。这种情况在少数妊娠妇女中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肾糖阈降低。为了明确区分,必须进行产后随访。除此之外,肾炎和肾病等也可能因为肾小管再吸收功能的损伤而导致肾性糖尿。真正的肾性糖尿,如范可尼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是由于肾小管酶系缺陷导致的,这种情况较为罕见。通过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可以完全正常,但仍可通过肾糖阈测定和肾小管最大葡萄糖吸收率测定等方法进行鉴别。
⑷神经性糖尿:在脑溢血、脑瘤、颅内骨折、窒息、等情况下,有时会出现血糖暂时性过高伴随糖尿。这些情况可以通过病情随访加以鉴别。
3.继发性糖尿病:这种糖尿病是由炎、癌、胰大部切除等引起。血色病患者的糖尿病与铁代谢紊乱有关,应注意鉴别,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其他内分泌疾病都有各自的特征,鉴别时可结合病史分析。应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应在应激消失后或分娩后进行随访以进行鉴别。
糖尿病的预防方法:
糖尿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我们每个人都想远离它。实际上,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息息相关。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预防糖尿病的方法。
多吃水果蔬菜是明智的选择。它们能为我们提供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增强我们的免疫力,让我们更健康。苹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要经常锻炼和运动。运动可以增强新陈代谢,提高我们抵抗疾病的能力。比如跑步就是一项很好的运动。
我们应该多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如跑步、登山等。
生活要有规律也很重要。我们要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不要熬夜,做到劳逸结合。切记,生活不规律、早出晚归、三餐不定是导致疾病的根源。遵循以上的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远离糖尿病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