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 血小板低 血小板高 血小板分布宽度

健康新闻 2023-05-31 07:47健康新闻www.buyunw.cn

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形状不规则,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得多,无细胞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00000000个/L,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血小板低的原因,血小板低的治疗方法,什么是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的正常值:

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是100x10(9次方)到300x10(9次方)之间,若降至50x10(9次方),身体遇到一些碰撞便容易瘀黑;若降至10x109,皮下便容易出血,情况非常严重。

血小板低的原因

有两种一是体内生产血小板不足,如骨髓出现问题,病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导致骨髓损坏,血癌或其他癌症等;二是血小板消耗得太快,如免疫性血小板过低症等。

血小板减少症状 常见血小板减少的症状表现

血小板减少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常常需要在早期就进行相关的治疗,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血小板减少的症状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患者在早期就发现并且治疗。

  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多种多样,结合起来主要就是以下的两种

  1、 急性型 常见于儿童,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历的90%,男女发病率相近。起病前1~3周84%病人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秋冬季发病最多,起病急促,可有发热,畏寒,皮肤粘膜紫癜。如患者头痛,呕吐,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病程多为自限性,80%以上可自行缓解,平均病程4~6周。少数可迁延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急性型占成人ITP不到10%。

  2、 慢性型 常见于青年女性,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匿,这种血小板减少的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每次出血持续数天到数月,。出血程度与血小板计数有关,血小板>50×109/L,常为损伤后出血;血小板在(10~50)×109/L之间可有不同程度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小于10×109/L常有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病人除出血症状外全身情况良好。


血小板低的治疗方法

随其病因和严重程度而多变,需迅速鉴别病因,若有可能应予以纠正(如在肝素有关的血小板低停用肝素).由于血小板反复输注会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造成疗效的降低,因而要间歇性使用以预防上述抗体产生.若血小板低是由于血小板消耗过多,则血小板输注应保留于治疗致命性或中枢神经系出血.若由于骨髓衰竭引起的血小板低,则血小板输注保留于治疗急性出血或严重性血小板低(如血小板数<10000/μl). 

成年人的治疗通常开始口服皮质类固醇(例如强的松每日1mg/kg).如有效,血小板计数将在2~6周内恢复正常,然后逐步递减皮质类固醇.但大多数病人的疗效不够满意,或是减少肾上腺类固醇剂量后即复发.脾脏切除可使50%~60%病人得到缓解.对于用类固醇和脾脏切除治疗难以奏效的病人,使用其他药物的疗效尚未证实.由于慢性ITP病程长,慢性ITP患者死亡率低,而对治疗方法的利弊仍须慎重权衡.应用合成的雄激素(达那唑),或使用硫唑嘌呤,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或环孢菌素的免疫抑制疗法的疗效并不一致.

对ITP伴致死性出血的患者,可使用免疫球蛋白静注(IVIg),这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清除包被抗体血小板的作用.IVIg剂量1g/kg,1天或连续2天.患者血小板数常可在2~4天内上升,但仅维持2~4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g/(kg.d)静脉输注3天,可使血小板数迅速上升,且费用略低于IVIg.对那些有致命性出血的患者亦应输注血小板.由于糖皮质类固醇或IVIg可能预期在几天内显效,因而对ITP患者不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患儿治疗与成人相反.使用皮质类固醇或IVIg可迅速恢复血小板数,但不能改善临床结果.由于大多患儿在几天或几周内可从严重血小板减少症自发性恢复,有时推荐单用支持疗法.对使用皮质类固醇或IVIg无效的慢性型ITP患儿脾切除术应至少推迟6~12个月,这由于无脾患儿增加了严重感染的危险,即使患病经年累月,大多患儿可自发性缓解.

 血小板减少是什么原因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 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表133-1).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血小板减少症不会像继发于凝血性疾病(如血友病)那样表现出组织内出血(如深部内脏血肿或关节积血).

血小板减少的一般治疗

  急性型及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应住院治疗,限制活动,加强护理,避免外伤。禁用阿斯匹林等一切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以免加重出血。
  止血药物对症处理1、安络血,可稳定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中的酸性粘多糖,使血管脆性减低。10~20mg,每日三次口服,或60~1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
2、止血敏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管收缩、缩短出血时间,还可加强血小板粘附功能,加速血块收缩。每次250~500mg,肌肉或静脉滴注,每次250~750mg加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2~3次/日。 
3、抗纤溶药物,如6-氨基已酸4~6g,加入5~10%葡萄糖水250ml静脉滴注,后每次用1g维持,一日量最多不超过20g。止血芳酸,每次0.1~0.3g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最大量0.6g。止血环酸0.25g,每日3~4次口服,或0.25g 静脉滴注,每日1~2次。可酌情选用。慢性型女性患者月经过多时,于月经来潮前10~14天起,每日给予肌肉注射丙酸睾丸酮50mg,至月经来潮时停用,常有较好疗效。

血小板减少冬季保养、影响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冬天来了,气候开始变的寒冷干燥(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来说这是一个比较不舒适的季节,容易上火感冒。

血小板减少患者在冬季应该做到

1、适量运动不过量,以不疲劳为度,疲劳会使血小板减少加剧;

2、不吃容易上火食物,比如油炸、辣椒、炒坚果等;

3、注意保暖,保持身体温度舒适,忌讳手凉但也不能过度使用电热毯、电暖气、空调等;

4、良好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以晚九点至早六点这个时间段为睡眠时间为佳(适用于北京时间时区);

5、多食用流质食物比如粥、热汤等;

6、调整心态减少情绪激动

血小板高 血小板高,会有什么病?

血小板(PLT)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的胞浆脱落而来,形态多样,大小不一致,易于粘附、聚集和破坏,在形成白色血小板栓,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血凝和血块收缩等方面,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
1.生理变化
在运动、进餐后血小板升高,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10%的波动,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低,冬季高。妇女月经期前后血小板会降低,经期第一天血小板可降低一半,后又逐渐升高。
2.病理变化
①血小板增多
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脾切除手术后、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②血小板减少
常见于脾功能亢进、再生性贫血、放射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白血病、免疫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药物引起。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throbocythemia)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明显增多,功能也不正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由于本病常有反复出血,故也名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率不高,多见40岁以上者。

  1.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约20%的患者,尤其年轻人起病时无症状,偶因验血或发现脾肿大而确诊。轻者仅有头昏、乏力;重者可有出血及血栓形成。出血常为自发性,可反复发作,约见于2/3的病倒,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衄、齿龈出血、血尿、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见。血栓发生率较出血少。国内统计30%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血管栓塞后,可表现肢体麻木、疼痛,甚至坏疽,也有表现红斑性肢痛病。脾及肠系膜血管栓塞可致腹痛、呕吐。肺、脑、肾栓塞引起相应临床症状。脾肿大占80%,一般为轻到中度。少数病人有肝肿大。
2.诊断要点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应与血小板计数增多的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鉴别。其诊断要点应包括红细胞量正常(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则增加),无Ph染色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可存在),无泪珠状红细胞和骨髓纤维化大量增加的现象(特发性骨髓纤维化时可见)。血小板计数虽可低至500000/μl,但通常>1X106/μl。
  在末梢血涂片中,可发现血小板聚集成团,巨型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碎片。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释放出大量血小板。骨髓铁通常存在。
  3.一般治疗
尽管大多数专家认为当病人血小板计数超过1X106/μl和存在出血或栓塞并发症时要给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的适应证尚不大明确的。治疗目的要求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
  ①骨髓抑制性药物
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②放射核素磷(32P)口服或静脉注射
剂量0.08--0.11MBq,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一般不主张应用,因为诱发白血病的可能。
  ③血小板分离术
迅速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善症状。常用于胃肠道出血、妊娠及分娩、选择性手术前。
  ④干扰素
最近有人提出用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对巨核细胞生成抑制及血小板生存期缩短。剂量为3--5mu/d。
  ⑤其他
应用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消炎痛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有血栓形成者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切脾是禁忌的。
  根据血小板增多的程度,病程不一。大多数病例进展缓慢,中位生存期常在10--15年以上。少数病人可转为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重要脏器有血栓形成及出血常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3)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反应性过程,血小板数常低于1X106/μl。从病史和临床表现可明确病因,血小板功能一般可正常。但在骨髓增殖性疾病发生血小板聚集反应异常患者约占50%。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是针对基础疾病,在适当治疗下血小板数可恢复正常。

血小板压积偏高 血小板压积偏高说明什么

血小板压积(PCT)=MPVPLT。应该你的血小板总数(PLT)或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增加所致。MPV升高,表示巨核细胞高度成熟,骨髓造血小板良好。PLT升高,即血小板总数升高,一般检验在450个单位之内,尚可接受,一般感染、失血、溶血、肿瘤等都会使血小板升高。过高的话(排除其它血液病)为血小板增加症,必需查明原因(原发或继发)。

  血管收缩的确也会引起PCT升高,那是因为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当血管受损收缩时,血小板自身表面的的糖蛋白与内皮下的确胶原物质粘附,及血小板之间的相互聚集,使血小板堆集,自然压积也会升高。

  2、嗜酸粒细胞数 0.04,这个没有临床意义。

  但从PCT和EOS(嗜酸)检验结果这两个,不能说明是什么病。

  补充:双嘧达莫片主要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复方参芪维e胶囊是降血脂药,也有增加免疫作用。药量都是主治医师根据临床情况置用,不能随便加大药量。

平均血小板体积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

1.先来看看血小板平均体积是什么??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代表的是外周血中单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也就是血液中所有血小板的体积的平均数.道理很显然,若MPV偏大,那就是说血液中血小板的体积总体上是增大的;相反,若MPV偏小,那就是说血液中血小板的体积总体上是偏小的.

2.血液科临床医师是如何看待血小板平均体积这一项指标??
 
血液科临床医师通常不是孤立地去看待血小板平均体积这一项指标,常常要结合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来分析.因为这两项指标的变化常常是发生的.单单是出现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异常,尤其是轻度的异常,在他们看来,一般不具有太大的临床意义或者说病理意义.

3.血小板平均体积这一指标究竟有何意义??

我们知道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的,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所生成的血小板起初由骨髓中释放到外周血的时候,其体积是较大的,也就是说是大血小板(相对幼稚的细胞),以后越来越发育成熟了,体积也会随之变小,也就成小血小板了(相对成熟的细胞).这样一说,你应该可以领悟到两点:

其一,外周血大血小板多了(也就是MPV增大了),直接就提示这时外周血中的血小板相对偏幼稚;

其二,外周血血小板相对偏幼稚(也就是MPV增大了),说明从骨髓新释放出来的相对幼稚的血小板偏多,从而间接的提示此时的骨髓生成血小板的造血功能偏旺盛.,MPV的大小常常是直接反映外周血血小板成熟情况和间接反应骨髓的造血活跃情况.

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如果某人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减少但若此时MPV是增大的,那么就反应此时其骨髓在加速产生血小板以补充外周血血小板数量的不足;

相反,若某人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减少并且MPV也减少,很明显,此时骨髓应该要加速造血小板的却事实上没有加速,这就意味着骨髓的造血功能被某种因素或疾病或药物所抑制了,也或许骨髓造血功能已经衰竭了.

4.来看你的实际情况应该如何正确分析??

你的MPV较之正常值轻度偏高,其原因我想有三:

1.是否存在测量上的误差?也就是说,本来你的是正常的,而仪器检测结果却稍稍偏离了正常范围.这是因为现在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所测量的结果不一定是绝对的准确,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其测量结果,这里不想多说.解决的办法就是多测量几次,如果每次都高或大多数结果都高,那就可以肯定是确实的增高了.只看一次的结果有时侯会被仪器所误导.

2.统计学上的误差.我们知道,大凡正常范围都是在从一大群人中测量并统计出来的,一般来讲,95%以上的正常人都是在这一正常范围内.这也就意味着,还有5%左右的人可能稍稍偏离了此一范围,可能少于也可能大于此.你是不是就正好属于这5%中的一个呢?这我也答不上来了.

3.如果可以完全去除上述两种情况,那么,我想你的MPV较之正常值轻度偏高,就只有意味着你骨髓产血小板功能相对偏活跃.但如果你的外周血中血小板本来不少,此时的造血活跃又意味着什么呢?是什么原因使得你骨髓无故的增加血小板的产量呢?有一种可能要想到,就是若你的外周血中红细胞或白细胞少了(虽然血小板正常),骨髓增加造红细胞或白细胞以补充其不足,也会使得血小板的产生量也增加.但若你红细胞或白细胞也不少呢?进一步要查下去就很麻烦了.幸好,你的MPV变化并不是太大,查下去我看也没有多大必要了.我的建议是,你最好定期复查一下血常规,看看在一定的时间内MPV有无太大的变化,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办好了.

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分布宽度偏高

血小板分布宽度偏高是为什么啊?血小板分布宽度偏高应该怎么样治疗啊?血小板分布宽度偏高应该怎么样护理呢?血小板分布宽度正常的值是多少啊?谁能够出来回答我啊?

  正常人查出来的结果有时候都会稍稍偏离所谓的正常值,没有关系的。
 因为参考的正常值只是多数健康人群测得的值的+ -sd范围内的值,是个统计学上的值,即参考值并不是绝对的,随样本量,统计学方法都有所差异,而且不同医院用的仪器测的血常规的参考值都是有所差异的。

 你的血红蛋白正常(没有贫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不高(没有显性感染),血小板正常(凝血功能基本正常),就不要再担心了,加强营养和锻炼,1月后再复查就是了(如果你实在不放心的话)。

当今到医院查血常规用的机器不管是三分类还是五分类,不管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机器查出的大血小板比率,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与认为的因素很多,像你说得此情况应该找一个做血液实验室的老师推一个末梢血片经过染色看一下细胞形态学,看一下血小板到底大不大是最准的.再做一个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老师会准确的给你算出上述的几项指标,这样要比进口的机器做得都好,但有一点实验室的老师越有经验越好.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怎么办?

正常的血小板值应该在10万-30万之间,而献血要求是15以上,25以上可以献双份的,二者10到30之间的差距数量级就很大,对人的身体来说,却没什么关系。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怎么办?

    如何用食疗来改善血小板体积偏低的状况

   1、花生皮经常吃,这个是可以提高血小板计数的,并且可以提高血小板的质量。

   2、吃猪手,鸡手因为里面含有胶原蛋白,也可以凝固血小板的。
 
   3、金丝枣用水煮或者蒸熟可以提高免疫力,也可以提升三大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注意饮食一定要注意。不能吃木耳和鱼肉,还不能多吃鸡蛋。不能嗑伤,因为很容易出血不止,不能剧烈运动。你的心情一定要很轻松,最重要的,心态一直要好,所以终于和正常人是一样的,什么都可以吃的,不用什么都控制了。


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 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

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是什么原因?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CV%)表示。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正常范围

    0.155~0.18(15.5%~18.0%)

    检查介绍
 
    血小板分布宽度是反映血液内血小板比容变异的参数,血小板分布宽度若在正常范围内提示血小板比容均一性。

    临床意义
 
    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多,提示血小板体积大小不均,个体间相差悬殊;

    血小板分布宽度减少,提示血小板减少。

    PDW增大见于急性肺淋巴细胞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血小板高了容易引起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分布宽度低是没关系的.说明血小板大小比较均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看不出来的.有可能是慢性感染所致,但也不排除严重的血液病,需要进一步检查

    知识链血小板的作用功能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在小血管破裂处,血小板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并释放肾上腺素, 5-羟色胺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 血小板还有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

    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可引起出血性疾病。数量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症。数量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质量异常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确证血小板有吞噬病毒、细菌和其他颗粒物的功能。血小板因能吞噬病毒而引人注目,在血小板内没有核遗传物质,被血小板吞噬的病毒将失去增殖的可能。临床上也见到患病毒性疾病时总出现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有可能与皮肤, 粘膜和白细胞一样是构成机体对抗病毒的一道防线。

  知识链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可分为:

  (1) 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2) 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最常见于脾功能亢进。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