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叮咬症状 蜱虫叮咬后症状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蜱(pí)也叫壁虱,俗称草扒子、草别子。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爱躲在茶叶背面。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蜱虫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蜱虫叮咬症状临床特点
一、病因由硬蜱或软蜱的口器刺入皮肤后引起
二、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有时可发现蜱。
三、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四、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五、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单纯感冒并不伴有血小板减少
由于该病的初期症状即为发热,可能会被患者或医生当做感冒,吴周虎表示,单纯性的感冒是一种自愈型疾病,一般一周即可痊愈,并不伴有血小板减少,在进行临床检验后即可分辨。
他提醒市民,当前正是秋高气爽登山好时节,出游应该做好个人防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应及时就诊,告知医生自己的出游经历;,作为高危群体,养有宠物的人一定要勤给小狗体检洗澡,及时杀虫,自己出现发热等症状时要多留意,告知医生自己的环境因素,以备临床上正确诊断。
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
记者从省疾控中心了解到,早在2004年-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就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
此类疾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蜱虫叮咬的症状和预防
叮咬症状
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传染途径疑为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蜱虫危害
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它分泌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怎样预防
1.千万不可用手强行拔除。正确的方法是,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的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赶紧就医。
2.蜱虫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钩,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
4.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5.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用驱避剂喷涂衣服。
6.蜱类较多时,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
7.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侵袭。
8.在日常生活中,市民还应注重清洁家中的卫生死角。地毯、沙发、床垫、被褥等棉毛质地的物品最容易藏污纳垢,拖鞋也最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繁殖的“温床”。且由于头发分泌油脂较多,枕头也需要时常晾晒,防止寄生物滋生。
特别提醒
遛狗人在草坪等地,甚至小区草坪遛狗时请注意,蜱虫易叮咬爱犬,从而把虫带至家中。钓鱼人尤其是野钓者,要扎紧裤管。野游人长衣长裤,勿入杂草树木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