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无症状 提早发现避免癌变
所谓大肠息肉,是指发生在大肠黏膜因细胞增生而产生的突起组织,整个肠胃道都有可能长出息肉,而好发的部位是大肠,特别是乙状结肠与直肠;大部分的大肠息肉小于1公分,通常为良性组织并不会有症状,但少数息肉发现时,已经很大甚至造成恶性变化,就成了大肠癌。卫福部台北医院肝胆肠胃科吴建贤医师表示,大肠息肉一般并不会有症状,但若不处理,可能随着时间累积变大,甚至产生症状或癌变。
家族史与饮食关联大 多食用蔬菜水果
大肠息肉症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和家族史有很大的关连,一般而言,爱食用红肉与低纤维食物,特别是高热量的食物,很少食用蔬菜水果,长期累积下就会增加发生大肠息肉的危险性。台湾目前的情况,五十岁以上的民众,约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有大肠息肉。
吴建贤医师表示,大部分的大肠息肉没有症状,除非息肉大于 1公分,或出现癌变时才可能会出现症状,出血是最常见的一项症状,有时出血量很少而且是间歇性,病患常不会发现,或以为只是单纯肛门痔疮出血,而忽略了进一步检查,有时须仰赖「粪便潜血检查」才会发现。,愈大的息肉,出血的机会愈大,其它偶而也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或腹痛的症状。罕见情况下,大肠息肉会造成肠阻塞,而须紧急开刀处理。
注意腺瘤性息肉 可能是致癌征兆
吴建贤医师说明,大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发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常小于0.5公分,不会变成恶性肿瘤,最常发现于乙状结肠或直肠;发炎性息肉主要是大肠发炎引起的,本身不会产生癌变。腺瘤性息肉则有转变成大肠直肠癌的机会,息肉癌变情形与息肉大小、组织分类和细胞异常有关,一般腺瘤性息肉产生癌变的机会为5-10%,息肉愈大或细胞异常愈严重,致癌的可能性愈大。息肉大于一公分已经癌变的机会为百分之十。但有家族大肠息肉症家族的病人,日后息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高达100%。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降低大肠直肠癌发生率
诊断大肠息肉可依赖大肠镜检查及钡剂摄影。钡剂摄影是将钡剂溶液由肛门灌肠进入大肠,再经由X光显影照出有息肉或异常的部位,较小的息肉不易检查出来。大肠镜检查则是直接以内视镜由肛门口进入检查整个大肠道,若发现息肉可以运行切片检查或息肉切除治疗,目前建议将腺瘤性息肉全部切除,除非是巨大的大肠息肉才须接受外科手术切除,一般的大肠息肉切除在大肠镜检查时即可完成,不须住院,但术后须多休息、避免用力及喝酒。大肠息肉切除术常见的合并症为出血,较严重为大肠穿孔及腹膜炎,发生的机会低,除非是大息肉切除或病患个人特异体质。如果能在息肉尚未癌变或很早期癌变时,就予以切除,则大肠直肠癌的发生率可能会减少。
加入【健康医疗网】,天天关注您健康!LINE@ ID@healthnews 该文章《大肠息肉无症状 提早发现避免癌变》由网友『紫叶之殇』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