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健康常识骗了/减肥时最好减少蛋白质摄取

健康新闻 2023-05-30 21:43健康新闻www.buyunw.cn


减肥时最好减少蛋白质摄取
减肥时很容易陷入如何减少脂肪、降低热量的「负面思考」。
,增加不足之处的「正面思考」也很重要。糖类、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素当中,希望大家以正面思考来增加蛋白质。减肥时,会有少吃热量高的肉类、牛奶、乳制品的倾向,但这些都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一减肥,就容易减少蛋白质的摄取。三大营养素都能在体内形成热量,与减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减肥容易只注意脂肪和糖类摄取过多,但若是蛋白质不足,人就容易胖。因为,蛋白质减少,肌肉就跟着减少。

书名别被健康常识骗了你不能不知道的50个健康真相
作者井上健二
译者刘姿君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1月02日

肌肉除去水分之后,固体几乎都是蛋白质。而制造肌肉的蛋白质,就像皮肤(这也是由蛋白质构成的)会透过新陈代谢更新一样, 也不断地重复分解与合成。蛋白质老旧,功能就会退化,为了让蛋白质发挥百分之百的实力,就要时常更换成新鲜的。
通勤电车一到站,就会有大批乘客下车,然后又有大批乘客上车。假如下车和上车的人数相同,搭乘电车的乘客总数就不变。同样的,当肌肉的蛋白质分解与合成的速度相同,就会维持一定的肌肉量。而就像经过几次总站之后,乘客会全部换人一样,构成肌肉的蛋白质大约一年就会全部更换一次。
蛋白质摄取太少,肌肉合成的速度就会因为材料不足,比不上分解的速度。这和新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少,乘客的总数就会减少,是一样的道理。
肌肉减少,一天的热量消耗就会降低。躺着不动所消耗的能量称为基础代谢率,约占一天总消耗热量的70 %。肌肉负责了30 ~40 %的基础代谢率,肌肉减少,热量消耗就减少,就容易变胖。每人每天的蛋白质摄取量应比照体重,
每1公斤应摄取1公克的蛋白质
蛋白质最多可由二十种胺基酸组成。而人类是以摄取蛋白质的方式,将胺基酸送进体内。
肌肉的蛋白质所分解出的胺基酸,在合成新的肌肉时也会用到。假如回收率百分之百那是最好,但胺基酸有一部分会排出体外, 必须经常从食物中补充蛋白质。
构成蛋白质的胺基酸当中,有十一种可以在体内由糖类合成。其余的九种则无法自行合成,必须以食物补充。这些便称为必需胺基酸。这是重要的营养素,以下将九种胺基酸全部列出来 色胺酸、离胺酸、甲硫胺酸、苯丙胺酸、羟丁胺酸、缬胺酸、白胺酸、异白胺酸、组胺酸。
必需胺基酸只要缺少一种,就无法制造蛋白质。营养学课本讲解这部分的那一页,一定会画一个「木桶」。
假设每一种必需胺基酸是一片木板,由九片木板直立排放成圆形才能制造成一个木桶来盛水。在这个假设下,水就是蛋白质。
九片木板当中,只要有一片太短,水就会从那里流出去。无论其他的木板有多长,只要有一片太短,就无法盛装更多的水。同样的, 必需胺基酸只要有一种不够,就会限制蛋白质的合成。
摄取蛋白质时,最好是选择含有均衡的必需胺基酸的食物。这些食物便是减肥时经常被敬而远之的肉类或牛奶等乳制品。其他如鸡蛋、海鲜、大豆食品也是含有均衡必需胺基酸的蛋白质来源。
不只是肌肉,身体大部分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如皮肤、毛发、骨骼、红血球都是。为了使这些蛋白质的新陈代谢顺利进行,每人每天必须摄取的蛋白质,就得达到1公斤1公克的程度。换句话说,体重如果是60 公斤就是60 公克, 70 公斤就是70 公克。
这里说的「体重」不是现在的体重,而是BMI(身体质量指数) 所算出来的标准体重。
BMI是谈减肥时一定不能不提的重要关键字。以体重(公斤) 除以两次身高(以公尺为单位),得到的数字就是BMI。假如有一个人身高170公分、体重75 公斤,BMI便是75 ÷1 7÷ 1 7≒ 25 9。BMI与体脂率(体脂肪占体重的比例)成正比,B MI越高,体脂率也越高,BMI被用来做为国际间测量肥胖的指数。依照日本肥胖学会的标准, 25 以上算肥胖, 18 5以上不到25 为理想体重,不满18 5为过瘦。现在就来计算自己的BMI吧。
BMI与死亡率都呈U字曲线,太胖或过瘦,死亡率都会升高。根据日本肥胖学会的建议,BMI指数22 时是最理想的体重。以换算成公尺的身高平方乘以22 ,便能得到自己的最理想体重。例如,身高170公分的话,便是1 7× 1 7× 22 ≒ 63 6公斤。有研究指出,日本人在BMI 24 ~28 时死亡率最低,但这里还是以厚生劳动省所采用的、日本肥胖学会的标准为准。
每人每天所应摄取的蛋白质,就是以这个方法求出来的标准体重为准,1公斤应摄取1公克的蛋白质。过胖的人若依目前的体重计算,会摄取过多蛋白质,而过瘦的人若依目前的体重计算,则有可能蛋白质不足。
这则常识是假的。减少蛋白质的摄取,肌肉会减少,热量消耗便会降低,反而容易变胖。
  该文章《别被健康常识骗了/减肥时最好减少蛋白质摄取》由网友『朕只娶一瓢饮』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