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分级+初筛 让长照者「老有所医」
「老有所依」是每个人心中的愿望,那么,在现行的医疗体系与健保制度下,我们能否「老有所医」呢?
经过4年的波折,立法院终于在本次会期结束前完成《长期照顾服务法》立法,未来只要经过医师专业评估为「身心失能」6个月以上,符合需要生活及医事长期照顾者,家属即可以居家式、社区式等方式,透过照护机构聘雇合格的照护人员,,长照法另增列「喘息服务」,让自行照顾失能失智者能有休憩时间,而患者则由照护人员暂时接手照护,此立法目的在于兼顾照护者的身心健康。本法预计两年后上路,全台约有76万家庭受惠。
生物科技公司经理黄荣宗表示,台湾已逐渐迈向老年化国家,长照问题由此而生。当长照法推动后,第一线的社区性筛检的重要性增加,因健保制度与医界推动家庭医师、社区医师的政策下,若慢性病人需要监控、照护,多由基层的医护人员协助。试想,倘大病小病都到医学中心、大医院就医,对健保资源无疑是浪费,在长照法推动后,为何在地医疗逐渐重要的原因。
黄荣宗说,除了银发族外,三大长期照护患者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患者,这三种病患都有相同特质,就是「很难根治,但却可以控制」,需要长期监控健康状况与身体机能。若是能利用具有初筛功能的仪器来测得数据,在将数据传上云端系统,由医师做专业评估,,也可让在外工作的子女能随时观看父母、长辈的身体状况。若是发现家中长辈忘了测血糖、忘了回诊,云端系统可通知三方,避免就医中断,治疗功亏一篑。
最理想的状态是长期照护者在地方卫生所、诊所就医,由社区医师针对数据做判断,可避免健保、药物资源浪费,而且,地方医师较能掌握病患的病情,可及时提供患者专业建议,若发现有任何不适,也可进一步至大医院送医。黄荣宗指出,台南市政府与卫生局的行动医院,由医师下乡至台南市的每个角落去替民众做初筛,今年已迈向第13年,每年透过初筛可检测出高达数十位的未被发现的癌症患者,让这些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也可节省健保与医疗资源,让银发族与长照者都能「老有所医」。
该文章《医疗分级+初筛 让长照者「老有所医」》由网友『抓不到的幸福』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