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分离焦虑症
阿芝(化名),女,七岁。因焦虑不安,不愿与母亲分离片刻一个月而来就诊。
一个月前双亲因家务事吵架,母亲一气之下到外祖母家住了一夜。此后阿芝总怕母亲离开自己,以致上学,上课不专心,听课时发呆。中午也要跑到其母工作处找她。问阿芝为何?说是「想妈妈,怕妈妈走了」。近一周来坚决不去学校,一步也不愿离开母亲。诊查时医师故意让其母在诊查室外等待阿芝,她呈现焦虑不安,在与医师会谈时数次跑到诊查室外看母亲还在不在。阿芝被诊断为儿童期分离焦虑症。
所谓「儿童期分离焦虑症」乃指儿童与其依附对象分离后感到过度焦虑。
儿童对与自己依附的人分离有很明显的焦虑反应。一般来讲,69个月的婴儿即会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产生警觉并拒绝接近。当幼儿刚入托儿所、生病住院或交他人抚养,要与主要依附对象如母亲分离时,部份幼儿表现为哭闹,抓住亲人不放,发脾气,家人很难将他送到托儿所;勉强送去,常静坐少语,不吃饭,不听指令,不与他人交往,每日离家相当困难。这种与主要依附对象分离而产生的焦虑,称为分离焦虑。多发生于幼儿早期,以35岁多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熟悉环境,而自行缓解,一般不属于病态。
儿童期分离焦虑症并不少见,DSM-IV报告患病率为4%。此症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早期,常见516岁,平均发病年龄为7.5岁。赖斯报告患病率男女相似,也有报告女高于男。
病因方面,学者包拜认为有两类行为与焦虑情绪有关,即依附与逃避。依附乃出现在「联系成对」的成员彼此分离之时,逃避是患童与陌生事件突然相遇而产生。与依附对象分离是引起分离焦虑的直接原因。有研究显示,婴幼儿在熟悉的环境接触陌生人,几乎很少怯生;若在不熟悉的环境接触陌生人,则半数以上的孩子怯生。面对陌生环境,逃避引起又一种导致焦虑的作用。
儿童期分离焦虑症的核心症状,乃患童与主要依附人或家庭分离后表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和行为反应。分离焦虑往往经历三个阶段。最初表现为反抗、哭闹、拒绝他人,表现极度痛苦;接下去情绪反应则为无助、冷漠、伤心、失望;患童似乎变得「正常」,对于依附对象的分离表现出漠然和无动于衷。
这期间开始以心理防卫机转来对抗由分离带来的焦虑情绪。惟通常直到患童拒绝上学或有身体不适如腹痛,才到医院就诊,且不同年龄表现形式亦有所不同。此症障碍总时期至少四周,初发病于18岁以前。在做出诊断之前,需要与一些情况做鉴别。
儿童期分离焦虑症的治疗,有以下几种
支持性心理治疗尽快帮助患童适应新环境。新环境的抚养人要向患童主要依附对象了解患童的饮食起居及生活习惯、性格、惯用词汇及表达需要的特殊方式。行为治疗主要针对儿童的异常行为和内心矛盾冲突而进行。可采用系统性减敏感疗法、情境再现和处理意外事件等方法。
家族治疗可针对部分患童使用,因为家长的知识程度和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且父母的焦虑情绪和态度对孩子有暗示作用。
药物治疗当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效果未理想时,药物治疗可作为辅助之用。SSRIs类药物疗效肯定,被认为是治疗儿童期分离焦虑症的首选药物。
需与儿童期分离焦虑症鉴别的情况或疾病
正常儿童分离焦虑症状从一般不安,到严重的焦虑。经过一段时间能自行缓解。鉴别要点为是否与发展阶段相称(如学龄期、青少年起病)、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以及严重程度(对学业造成影响)。其他焦虑症儿童期分离焦虑症常与其他焦虑症或情感疾病共病,如单纯畏惧症、惧社交症、惧学症、忧郁症等。儿童期分离焦虑症最主要的主诉是不愿与亲人分离,而其他病症各有其核心症状。
广泛性发展障碍症部份广泛性发展障碍症儿童如自闭症可以表现出过分夸张、排他的对母亲依附。如整天要母亲抱着,时常用脸去贴主要依附者的脸或抚摸他们身体的某部份,称为假性社交。患童还有对其他儿童缺乏兴趣、语言沟通障碍等症状,可资鉴别。
精神分裂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发病后可表现为对母亲的过分依附,如缠着母亲。但患童病前能够离开母亲,病后还有着其他分裂症的症状,如情感淡漠、孤癖、退缩、幻觉、妄想等,可资鉴别。
该文章《儿童期分离焦虑症》由网友『〆 ﹏为 你 伏笔。』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