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病200年! 台湾动作障碍学会致力推动学术教育
颤抖、僵硬及行动缓慢等症状,国人熟知的巴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发现至今已届满200年!随着老年化海啸来袭,长照议题备受关注,这项国内第二大神经退化性疾病的患者势必随之增加,照护需求提高。有鉴于此,医界提早动起来,不仅在全球巴金森及动作障碍医学领域深耕多年且成果卓越,台湾动作障碍学会将连续第三届举办「台湾巴金森暨动作障碍疾病国际研讨会(2017 TIC-PDMD)」,邀请来自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新西兰、澳洲、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及台湾共58位国内外专家,分享其临床经验、最新的研究及治疗,期能让巴金森病医疗照护品质持续提升,同步把经验传承向下扎根。
巴金森病的发现与英国下午茶有关
英国医师巴金森(James Parkinson)在每天例行的下午茶时间,开始观察到一些行动不良、颤抖的运动者,并在1817年完成一篇相关论文,他描写到6位病人,从身体某一部分不自主发抖,到肌力减退、走路开始身体向前弯曲,步伐由缓慢逐渐变成碎步、向前直冲,后来此种缓慢进行的身体退化疾病,被称之为「巴金森病」,这也是全球首篇巴金森论文,发表至今刚好届满200周年。
好发于中老年 三大症状警讯
台湾动作障碍学会理事长暨林口长庚医院神经内科吴逸如教授表示,巴金森病是台湾第二常见的神经退化性疾病,好发于50到79岁中老年人,60岁以上盛行率约1%,平均每100人就有一人罹病。
吴逸如教授解释,巴金森病最主要有三大临床症状,第一是四肢的颤抖(震颤)、第二是肌肉的僵硬、第三则是动作的缓慢。除此之外,病患也会合并一些非动作障碍的症状,包括姿态性低血压、睡眠障碍、频尿、便秘、忧郁、焦虑症或嗅觉异常等。由于每位病人所表现的症状可能有其特殊性,需经专科医师进行检查并诊断。
医病同心 长期抗战
吴逸如教授指出,治疗巴金森病是场长期抗战,医病关系如同伙伴也像朋友,从罹病心情的调适,到因焦虑、忧郁或药物副作用等问题,整个病程都得共同携手面对,医病关系也是影响治疗成效的重要关键,不但医病更要医心。
据行政院国发会预估,台湾在两年后将迈入高龄社会,巴金森患者势必随之增加,台湾动作障碍学会长期致力于举办学术活动、国际研讨会,增加与国外专家学者的经验交流,提高台湾在国际能见度,同步向下扎根教育年轻医师,将来可接棒照顾这群患者。
国际交流经验传承 提升照护品质
吴逸如教授说,台湾于全球巴金森及动作障碍医学领域有很杰出的成果,今年台湾动作障碍学会将于2017年3月17日至19日假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第三届台湾巴金森暨动作障碍疾病国际研讨会(2017 TIC-PDMD)」。与会者逾20国,相信将增加国内从事此医学领域之医事人员进修及扩展视野的机会,期许未来巴金森病医疗照护体系更加完整,让病患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护。
该文章《巴金森病200年! 台湾动作障碍学会致力推动学术教育》由网友『沿途与你』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