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健康新闻 2023-05-30 21:42健康新闻www.buyunw.cn
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传染病,会引起多种临床症状,多发于青少年与成年人群。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V病毒(一种接触传染性病毒,Epstein-Barr virus)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那么这种病的具体情况如何?一起了解一下。
一、单核细胞增多症
单核细胞增多症在西方国家被称作接吻病,因为它往往是通过接吻这种途径进行传播。,与他人共用饮水的杯子、分享食物或咳嗽可以传染本病。也会引发这种疾病。典型症状包括发烧、喉咙痛(有时严重)、食欲丧失、疲倦、淋巴腺肿大,通常位于颈部、腋下或鼠蹊部、脾脏肿大、肝脏肿大、黄疸,黄皮肤黄眼睛(有时)、头痛、普遍性全身疼痛。容易感染本病的危险因子包括1.压力。2.因疾病免疫力降低。3.疲倦或过度工作;大学学生及军队中发生率高便是由于休息不够及生活环境拥挤。
(一)单核细胞增多症基本介绍
EBV属疱疹病毒群,1964年由Epstein、Barr等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发现。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80nm,衣壳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为双股DNA。
本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故病毒分离较困难。但在培养的淋巴细胞中用免疫荧光或电镜法可检出本病毒。EBV有嗜B细胞特性并可作为其致裂原,使B淋巴细胞转为淋巴母细胞。
EBV有五种抗原成分,即病毒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补体结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和核抗原(EBNA)。各种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eb病毒为本病的病原,电镜下eb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eb病毒为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由类核、膜壳、壳微粒、包膜所组成。类核含有病毒dna;膜壳是20面体立体对称外形由管状蛋白亚单位组成;包膜从宿主细胞膜衔生而来。eb病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仅在非洲淋巴瘤细胞、传单患者血液、白血病细胞和健康人脑细胞等培养中繁殖,病毒分离困难。
eb病毒有6种抗原成分,如膜壳抗原、膜抗原、早期抗原(可再分为弥散成分d和局限成分r)、补体结合抗原(即可溶性抗原s)、eb病毒核抗原、淋巴细胞检查的膜抗原(lymphacyte detected membrance antigen lydma),前5种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lydma则尚未测出相应的抗体。
1、传染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二)单核细胞增多症病理
本病的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毒进入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后侵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之累及淋巴系统和各组织器官。由于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EBV受体,故极易受累。B淋巴细胞感染后增生活跃,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后者可引起T淋巴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效应细胞直接破坏受染的B细胞。这种细胞免疫反应是本病病程呈自限性的重要因素。B细胞受破坏后释放自身抗原,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淋巴网状组织的良性增生。肝脏有各种单核细胞浸润,枯否氏细胞增生及局灶性坏死。脾肿大,脾窦及脾髓内充满变形淋巴细胞。质脆、易出血,甚至破裂。淋巴结肿大,不形成脓肿,以副皮质区(T淋巴细胞)增生显著。全身其它脏器如心肌、肾、肾上腺、肺、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有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 侵入口咽部上皮细胞和唾液腺的管状上皮,目前研究认为EBV亦可直接侵入扁桃体隐窝。EBV在其中不断的增殖浸润、集结,导致咽炎、扁桃体炎等症状。逸出的EBV颗粒即能侵入上皮细胞下循环内的B淋巴细胞(B细胞),因为这些细胞膜上具有EBV的受体(C3d)。感染的B淋巴细胞随之进入全身血流和整个淋巴网织系统,包括各种脏器。临床出现病毒血症、发热和全身症状,淋巴结因滤泡增生而肿大,随后肝、脾也遭累及和出现病变。
在感染的B细胞内不断大量的转化和多克隆活化,促进B细胞大量多克隆增殖,新的病毒颗粒从细胞周期性溶解中逸出,不断进入血流,侵入其它B细胞。早期血流内的B淋巴细胞内可检出有EBV抗原(+)的比约为110000,在恢复期减为110000000(Cohen)。感染的B细胞因受EBV的作用,细胞膜发生抗原性变化,能激活T细胞的大量增殖,即反应性T细胞并在血流内大量出现,这就是血流中稍后所见的异常淋巴细胞,但其中也包括增多的NK细胞。体内因感染的B细胞和反应性T细胞的大量存在,从而引起全身一系列的复杂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受感染的B细胞能转化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和释放多种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M、IgG,其它有IgA、IgE等),这也为体外实验所证实。,EBV的核抗原(EBNA)部分可不进行病毒复制,而形成附加体(episome)附着于部分B细胞和鼻咽部上皮的细胞核内,或与宿主细胞的DNA整合,使细胞发生遗传性改变,随着细胞的增殖而不断地传与子代细胞(Jenson)。亦有认为B细胞是EBV的惟一感染贮源(Cohen),这种细胞也称永生细胞(immortalizing ell)。它们非常重要,因为其中病毒抗原不仅能逃避免疫监视并能不受抗病毒药物的影响。长期甚至终生在细胞核内潜伏或在适当条件下,再度形成完整病毒,间歇地从唾液中排出。少数病例甚至出现恶性增殖或发展成致癌因素。
反应性T细胞中大量为CD8细胞(T8,细胞毒性T细胞),少数为CD4细胞(T4,辅助诱导T细胞),其它尚有NK细胞。血流中正常T4/T8细胞数比例应为21,此时出现严重比例倒置(Jenson)。因T8细胞对靶细胞(感染的B淋巴细胞)有细胞毒和抑制效应,能杀伤并能抑制B细胞的增殖和形成抗体,加上NK细胞和中和抗体等作用,这样使受感染的B细胞逐渐减少和消失,反应性T细胞也相应随之减少逐渐恢复正常,这就形成了IM良性循环的自愈过程。
病理变化在肿大的淋巴结、脾脏和肝脏中,出现淋巴母细胞系(lymphoblastoid celllines)中的淋巴单核细胞大量良性增生和广泛地组织浸润、集结,使失去正常结构,这是IM的基本病理特点。
肝脏的浸润细胞分布在汇管区,并向肝窦发展。肝巨噬细胞(<SPAN lang=EN-US>Kupffer细胞)增多,肝细胞除个别肝坏死的病例外,外形仍能保持正常。淋巴结浸润集结区主要在T细胞分布的副皮质区,较少在B细胞分布的发生中心部位。脾脏的浸润区在脾窦和脾髓区内,其中有部分细胞内的形态模糊不清。
在全身各脏器中血管的周围和淋巴组织内,也可有正常或异常的淋巴细胞浸润、集结或出现局限性病灶。这是多脏器可以发展成病变的基础。值得注意。
(三)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
潜伏期4~15天,一般为9~11天。成人可更长。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全身不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1.发热 体温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2.淋巴结肿大 见于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直径1~4cm,质地中等硬,分散,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对称等为其特点。消退需数周至数月。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腹痛及压痛。
3.咽痛 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4.肝脾肿大 仅10%患者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则可达2/3。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但转为慢性和出现肝功能衰竭少见。50%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偶可发生脾破裂。检查时应轻按以防脾破裂。
5.皮疹 约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周内隐退,无脱屑。
6.神经系统症状 见于少数严重的病例。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90%以上可恢复。
其它尚有肺炎(5%)、心肌炎、肾炎、眼结膜充血等。
病程多为1~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短,病情轻。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
(四)辩证分型
1、外感风邪症状咳嗽流涕,咽红疼痛,乳蛾肿大,上有白糜,身热起伏,恶心,腹部不适,舌苔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外感时邪疫毒,犯肺,肺失宣肃,故咳嗽流涕。邪热循经上熏,故乳蛾肿大,上有白糜。邪正交争,营卫不和,故身热起伏。进而邪毒犯胃,故见恶心,腹部不适。苔白,脉浮数,均示病邪尚在表。
2、阴虚火旺症状身热不解,口渴引饮,食欲不振,低热盗汗,肝脾肿大,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邪毒内盛,伤及阴分,故身热不解,口渴引饮。阴虚内热,则低热盗汗。热灼血脉,血瘀不行,故见肝脾肿大。
3、热毒炽盛症状壮热不退,口渴烦躁,皮下出血,或见血尿,舌质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热毒炽盛于内,故壮热不退,口渴引饮。内扰神明,故烦躁不宁。邪热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内渗下焦,则皮下出血或血尿。舌质红,苔黄,脉数为热毒炽盛之象。
4、湿热蕴积症状面目发黄,恶心呕吐,纳呆食少,大便不实,肝脾肿大,苔白腻,脉儒数。
证候分析禀赋不足,脾虚生湿,复感外邪疫毒,两者相合,湿热作祟,湿热蕴结肝胆,肝失条达,胆汁外溢,故两目发黄。肝木侮脾,故恶心呕吐,纳果食少,大便不实。湿热耗伤阴血,血瘀不行,则肝脾肿大。苔白腻,脉儒数,为湿热之象。
(五)分型治疗
1、外感风邪治则疏风清热利咽。
主方银翘散加减。
加减乳蛾白点,加射干10克、马勃6克;身热起伏,加白薇10克、知母10克。
主方分析本证属外感时邪热毒,病尚在表,银翘散疏风清热利咽,以清解邪毒。
处方举例银花10克 连翘10克 板蓝根30克 柴胡6克 黄芩10克 白花蛇舌草15克 茅根30克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甘草6克
2、阴虚火旺治则养阴清热。
主方当归六黄汤加减。
加减盗汗,加牡蛎30克(先煎)、五味子6克;口渴,加芦根30克、石斛10克;肝脾肿大,加鳖甲煎丸10克(包煎)。
主方分析本证为热毒伤阴,阴虚火旺之证,究其本,重在清热,故用黄芩、黄连、黄柏清三焦之热,配以生地、熟地、玄参以滋养阴分,加以当归、黄芪养血益气,共奏养阴清热之功。
处方举例当归10克 黄连3克 黄柏10克 熟地10克 五味子6克 生地10克 黄芩10克 黄芪10克 玄参10克 甘草6克
3、热毒炽盛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方清营汤加减。
加减皮下出血,加赤芍10克、丹皮10克;血尿,加大小蓟草各10克、茅根3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时邪热毒深入营分,迫血妄行,故以清营汤清热凉血止血。方用犀角、生地黄清热凉血;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黄连、竹叶情心泻火;丹参清心凉血、活血散瘀;加玄参、麦冬养阴生津。
处方举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10克 玄参10克竹叶6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黄连3克丹参10克 麦冬10克 甘草6克
4、湿热蕴积治则清热利湿。
主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加减肝脾肿大,加鳖甲15克、丹参10克;恶心呕吐,加姜竹茹6克、姜半夏10克。
主方分析本证起因为湿热蕴积,病势缠绵,当用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辟秽。方用黄芩、连翘、射干、贝母清热解毒化痰;藿香、豆蔻、石菖蒲芳香化湿浊;滑石、木通、茵陈清利湿热;薄荷辛凉透达;射于清利咽喉。
处方举例茵陈10克 山栀10克 黄芬芩克 石菖蒲10克 泽泻10克 木通10克 连翘10克 蔻仁6克(后下)藿香10克 甘草6克
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临床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中可测得抗EB病毒的抗体等。在青年与成年发生的EB病毒原发性感染者约有半数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如何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1.西医药治疗
(1)高热病人酌情补液。
(2)休克者给予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3)出血者给予止血药物。
(4)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
2.中医药治疗
(1)发热期恶寒商热,头身疼痛,呕吐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濡数。治法解表清气,化湿清热。 (2)出疹期及出血高热烦渴,斑疹外发,皮肤淤斑淤点,便血,呕叶腹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3)休克期面白肢冷,烦躁不安,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脉细弱。治法益气固脱。
(4)恢复期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舌淡,脉细。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
1、高烧(39?40℃),可持续数天或数周。
2、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3、感到乏力。
4、咽喉疼痛,有时很严重。
5、颈部淋巴结肿大,或全身淋巴结肿大。
5、头痛。
6、常感到肌肉疼痛。
7、偶尔出现斑丘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肝炎,偶尔患儿也会发生肺炎、脾破裂,以及神经、血液和呼吸系统疾患。
如果怀疑孩子患了这种病,那么应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医生单凭病儿的症状就可以做出诊断。有时医生也可以做血液学化验,确诊或排除其它与此病症状相似的传染性疾病。此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抗生素治疗无效,而且有时还可能引起药疹。
经过治疗,几周后多数孩子都能恢复健康,但最好让孩子再多休息几周。孩子病后1个月内不要参加体育活动。因为这会使孩子过于疲劳。
(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因
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属,1964年由epstein、bars等在非洲儿童的恶性淋巴瘤组织培养中发现,1968年由henle等确定为本病的病原体。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表面有c3α受体),与ebv受体相同)。病毒颗粒在电镜下呈球形,直径约150~180mm,病毒核酸为双链dna,通常以线性分子插入宿主细胞染色体dna的整合方式和以环状分子游离细胞中的形式存在。ebv有5种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①衣壳抗原(vca)vcaigm抗体早期出现,多在1~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 igg出现稍迟于前者,但可持续多年或终生,故不能区别新近感染与既往感染。②早期抗原(ea)可再分弥散成分d无和局限成分r,是ebv进入增殖性周围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其中ea—d成分具有ebv特异的dna多聚酶活性。eaigg抗体是近期感染或ebv活跃增殖的标志。该抗体于病后3—4周达高峰,持续3~6个月。③核心抗原(ebna)ebna igg于病后3~4周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④淋巴细胞决定膜抗原(lydma)为补体结合抗体,出现和持续时间与ebna igg相同,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⑤膜抗原(ma)是中和性抗原,可产生相应中和抗体,其出现和持续时间与ebna igg相同。
流行病学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也可引起小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晚秋至初春为多。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传播途径主要经口密切接触而传播(口—口传播)飞沫传播虽然有关可能,但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及粪便传播,关于宫内传播问题尚有争议。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性别差异不大,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后多出现典型症状。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罕见。
(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热特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组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周围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多由eb病毒所致,在儿童中发病较多。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发病初期,多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且多表现为高热,体温常在38℃ ~ 39 5℃之间,重者可达40℃以上。发热常持续几天甚至两周以上,个别患儿可延续4~5周之久。发热时可伴有寒战、出汗、厌食等症状,继之出现咽喉肿痛、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较小的儿童还可能会出现皮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热特点是热势高,发热持续时间长。在周围血中没有查到异型淋巴细胞之前,一般较难做出明确诊断。,根据本病的发热特点及其它症状和体征,考虑可能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可通过反复查找异型淋巴细胞、特异性eb病毒抗体和嗜异凝集试验等检查做出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 eb病毒感染所致,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对高热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因本病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所以最好多种降温方法交替应用。中药治疗应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可选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黄芩、野菊花等。
单核细胞增多症(文健康无忧网)
(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注意什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传播途径是经口腔、密切接触而传染,故不必多顾虑学校内飞沫传染。其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喉痛、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
多见于年长儿及少儿。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的症状,体温超过38.5度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2、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2-3周,减少机体耗氧量,避免心肌受累。
3、饮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干硬、酸性、辛辣食物,保证供给充足的水份,每天饮水量大约是少儿为1000-1500毫升、年长儿为1500-2000毫升。
4、皮肤的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皮肤,及时更换衣服,衣服应质地柔软、清洁干燥,避免刺激皮肤。保持手的清洁更重要,应剪短指甲,勿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溃感染。
5、肝脾的护理肝大、转氨酶高时可口服维生素c及肝太乐以保护肝脏。此病不会引起慢性肝炎。脾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在发病的第二周),以免发生外伤引起脾破裂。
6、淋巴结肿大的要注意定期复查血象,因淋巴结消退比较慢,可达数月之久。如发现颈部淋巴结肿痛、体温升高等情况,及时去医院就诊。
如果以上关于 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
上一篇:过期面粉别丢 洗碗洗水果超好用
下一篇:心频道/不能打牌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