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要杀纪晓岚(乾隆让纪晓岚去死)
乾隆与纪晓岚:恩怨情仇与四库全书的背后故事
乾隆,那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帝王,与纪晓岚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纠葛?当我们深入这一历史话题时,背后所隐藏的恩怨情仇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历程逐渐浮出水面。
纪晓岚,一位文学造诣深厚的学者,却因一次指陈营私舞弊事件被卷入宫廷政治的漩涡。当时,内阁学士尹壮途勇敢站出来指责各省督抚的声名狼藉和吏治涣散。晚年的乾隆已陶醉在自我美化的怪圈中,无法听取劝告。尹壮途因此受到重罚,而纪晓岚因救尹而受到乾隆的怒斥。这一幕令人想起司马迁曾因求情而触怒汉武帝的历史。幸运的是,乾隆并未对纪晓岚施以重罚,只是严厉训斥。
在民间传说中,纪晓岚的形象被描绘得英俊潇洒,与君主及大臣们充满信任、幽默与调侃。但历史真相并非如此。真实的纪晓岚虽有诚实、机智的品质,但他的外貌并不出众,甚至存在近视和口吃的缺陷。这些缺陷使得他在以貌取人的宫廷政治中遭受巨大损失。
清史学家邓之诚老师认为,乾隆在用人上确实存在以貌取人的现象。纪晓岚因外貌和近视等缺陷,未能得到乾隆的真正重视。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在宫廷政治的舞台上,这些“缺点”成为他与乾隆一生分离、难以参与重要政治决策的重要原因。
纪晓岚的一生中,最为人所知的成就便是主编《四库全书》。他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意志力,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和整理做出了巨大贡献。编纂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与同事们遭受了书写带来的尴尬、艰辛甚至家庭的破坏。在编纂《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时,主编陆在去盛京学校的路上被吓得冻死,而学校总经理卢飞邦则因承担不起改装费用而被辞退,最终因抑郁而死。纪晓岚也多次受到斥责和惩罚。
当《四库全书》复校完成后,发现多处错误,乾隆责令纪晓岚等人赔偿。这一事件使纪晓岚深刻认识到他所生活的险恶环境。他意识到,他的事业始于笔砚,但也受限于宫廷政治的波诡云谲。
纪晓岚与乾隆之间的纠葛是宫廷政治与文人命运交织的缩影。他们在恩怨情仇中交织着文学与权力的碰撞,而《四库全书》的编纂则是他们纠葛的见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宝贵遗产。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我们不禁为纪晓岚的才华与遭遇感到唏嘘,也为那段历史感慨万千。在乾隆盛世,同时也是文字狱的高峰期,纪晓岚的生活氛围无疑让他时常陷入深深的噩梦。他,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却不得不面临文字所带来的恐怖。
纪晓岚留下的《四库全书》,如同一道光辉闪耀在后人的文化长河中。鲁迅先生对其赞不绝口,称此书“测鬼神之情,揭示世事之微妙”。孙犁则感叹这张便条与《阅微草堂笔记》齐名。纪晓岚写下这张便条,却是出于无奈。他目睹了太多文人因文字而遭受苦难,感叹“我一生的心血都花光了,纸上有许多云。建书仓之所以老,只是因为据说鬼像东坡。”
以纪晓岚的学识,写书对他来说并非难事。在那个人人自危的时代,他的笔下却有许多禁忌。除了《聊斋志异》,我们很难看到纪晓岚的其他传世之作,这无疑给后人留下了遗憾。而他的《她不敢说一句话》,则反映了他如履薄冰的生活状态和战战兢兢的心态。
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纪晓岚,对官场的两面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有一套自己的为官之道,追求甘龙的诗歌创作风格,也展现了他“世故”的一面。他擅长与人为善,尽量避免得罪他人,保持中立身份,从不冲动行事。这些经验都是他多年官场的积累。
纪晓岚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乾隆三十三年,他因向姻亲通风报信卷入盐政亏空案,被派往新疆乌鲁木齐。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悲痛。但纪晓岚并未因此沉沦,他坚定地走出悲痛,两年后重回宫廷。
纪晓岚的仕途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担任翰林院编修、日语说写札记官、读书学士、詹士府学士、内阁学士、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史、礼部史、大学士协办等职位。他的才华与努力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被封为宴会官员兼文远馆直阁光禄博士。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纪晓岚如同在钢丝上行走,时刻需谨慎。他的生活充满了无奈与艰辛,但他的才华与智慧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多关于乾隆与纪晓岚的故事,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中继续。请继续关注本站,一起感受历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