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
走进药品的误区:理解不良反应的真相
人们常常陷入药品认知的误区,特别是在药品不良反应方面。让我们揭示这些常见的误区,以更好地理解药品的真实面貌。
误区一:只有假冒伪劣药才会有不良反应。实际上,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时难以完全了解。即使是经过严格审批、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仍可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发不良反应,包括我们之前未知的一些严重反应。
误区二:价格贵的药更安全。药品的价格并不直接反映其安全性。它更多地取决于药品的研制成本、生产成本等因素。不能单纯地认为价格贵的药就一定安全。
误区三:新药比老药安全有效。虽然新药在上市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性验证和有效性评估,但老药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经过长时间的应用,人们对老药的性能掌握得更准确,对其副作用也了解得更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药更安全。
误区四:进口药比国产药安全。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的药厂生产条件优越,产品杂质含量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进口药都比国产药好。近年来,我国许多药厂的生产条件已经大大改善,科研和管理水平也显著提高,生产出的药品质量甚至超过了某些进口产品。
误区五:几种药一起服用,病好得快。合并用药有时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但并非总是如此。多项国内外调查表明,合并用药的品种数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就越高。除非医生认为确有必要,否则应尽量避免合并用药。
误区六:非处方药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非处方药虽然总体来说不良反应较少、较轻,但在一些人身上也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例如,一些常见的抗感冒复方药,就可能在某些人身上引发不良反应。
误区七:药品说明书中列举的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药品说明书中关于不良反应的描述并不全面详细的规定尚不统一。一个负责任的厂家会将产品的所有可能不良反应详细列出,而列举的不良反应少的药品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不能仅凭药品说明书来判断药品的安全性。
误区八:中药的不良反应少。中药的使用讲究辨证施治、合理组方,但如果不合理组方或药材质量有问题,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误区九:补药不会引起不良反应。滋补药也是药,必须遵守规定的用法用量,不能滥用。否则,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误区十:维生素、矿物质多吃没关系。维生素、矿物质类药物也必须按照规定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服用。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危害生命。如过量服用维生素A、D会引起中毒,大量静脉注射维生素C可能引发静脉炎甚至死亡。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还需注意维生素、矿物质药物是否与其有不良的相互作用。
正确认识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保障用药安全的关键。我们应该走出这些误区,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