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春捂秋冻”不科学
对于“春捂秋冻”这一说法,我经历了从初步认同到逐渐怀疑的过程。
在春秋两季,自然界(尤其是北方)的气温经历着迅速的升降变化。但室内的温度,受到房屋热惰性的影响,升降速度较慢。在这两个季节,室内外温差变化较大。比如,春季阳光明媚时,人们从温暖的阳光下走进室内,如果不适当保暖,对于老年或体弱的人来说,很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
在对“秋冻”的理解上,我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春捂秋冻”这一提法本身并不科学。以“春捂”为例,它主要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养生方法,主要是在室内。谁会愿意在阳光明媚的室外进行春捂呢?出门时,往往还需要脱衣以防过热。
更重要的是,“春捂秋冻”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不当的操作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据《科技日报》报道,老年性肺炎是80岁以上老年人的主要死因之一,而肺炎往往是由受凉感冒引起的。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无论是公告还是专家建议,都强调“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物”,而不是“春捂秋冻”。
关于“春捂秋冻”的争论在报刊书籍中屡见不鲜,其中提到“并非人人皆宜”,“应因人制宜”,甚至有人说“春捂秋冻,没病找病”,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因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
我于是开始怀疑这一说法的出处。经过查阅,发现我国最大的几部辞典,如《汉语大辞典》、《辞海》和《辞源》等,并未收录这一词条。在国家图书馆藏的89本各类成语辞典中,只有四本提到了“春捂秋冻”,而这些辞条并非出自古代医书,而是出自文学作品,如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等。更可能的是,一些类似的民谚可能是“春捂秋冻”的来源,例如“春暖秋冻,到老不生病”。
我认为,“春捂秋冻”很可能是源于元代养生家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书中的“衣服不可急加急减”的观点与“春捂秋冻”有着紧密的联系。书中指出,春天时“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冬天则“寒极方可加棉衣”。这实际上说明了这一说法只是特定情境下的养生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频繁出入空调房间,如何能够按照“春捂秋冻”来操作呢?而且,“秋冻”的理解更是误解,因为“无寒即已”的意思就是不能冻。
实际上,古医书中早已为老人和体弱者指出了四季养生的正确方法。《黄帝内经》强调了顺应四季变化的重要性,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许多古人也对此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例如“衣加损(减),视气候”,“急脱急着”,“先寒而衣,先热而解”。这些都强调了要根据气候变化来适时调整衣物。而且特别指出,不能“只是微寒微热而强耐”。也就是说,真理其实是最简单的:顺应四季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过冷过热。
而且,“春捂秋冻”只强调了春秋两季的变化,但在我国,四季都有强烈的冷暖空气活动,“急脱急着”才是老人和体弱者养生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