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问诊切有讲究
问诊在中医诊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辨病识证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能够分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且通过详细询问,能够获取病人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的重要信息。
一般问诊是初步了解病情的基础,包括询问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籍贯、住址等基本情况。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域背景,都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麻疹、水痘、百日咳等常见于儿童,而青壮年患病多以实证为主,老年人久病则多以虚证为主。长江以南的江湖岸区有血吸虫病,蚕桑地区则多见钩虫病,而矽肺、铅中毒、汞中毒则与某些职业有关。
现病史的详细询问是疾病诊断的关键,包括疾病的起病原因、过程及症状,发生症状的部位及性质,以及疾病的经过和主要症状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了解起病过程对于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指导辨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病史的询问中,特别需要注意患者的寒热、汗、饮食和大小便等情况。恶寒发热是某些疾病的主要表现,注意其时间、发作特点和关系及轻重。汗的情况可以反映疾病的表里虚实,如发热恶寒而有汗者,多为表虚证;发热恶寒而无汗者,则为表实证。
饮食方面的询问主要关注患者是否口渴、饮水多少、食欲食量、喜冷喜热,以及口中异常味觉及气味等。大便和腹泻的情况也能反映病情,如便秘多属实证、热证;腹泻如水则多为水湿。
中医的奥秘:从问诊到切诊的医学智慧
当我们走进中医诊所,一场关于身体奥秘的之旅便开始了。医生通过细致的问诊和切诊,身体的秘密,解读生命的密码。
医生询问关于小便的情况。小便的颜色、量、次数以及伴随的症状,都是医生关注的重点。短赤的小便,量少而色黄,多属热证;短少的小便,无热象,可能是汗吐、下后或其它原因导致的津液耗伤。而清长的小便,量多色清,则多属虚寒证,也可能与消渴证有关。
接下来,医生关注身体的疼痛及不适。不同部位的疼痛,如头、身、胸、胁、腹等,反映了不同脏器的病变。头痛连及项背,可能是太阳经病;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则为阳明经病。而身痛、全身酸痛,发热恶寒,多属外感;久病身痛,则多属气血不足。
在切诊环节,医生通过触摸和按压获取更多的辨证资料。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脉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脉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医生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节律以及脉的形态和血流的流利度等,来探测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法,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需要注意的是,脉诊并不能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有时也会出现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医生在诊断时,必须强调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中医的诊疗过程是一门深邃的医学智慧。医生通过细致的问诊和切诊,身体的秘密,解读生命的密码。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前人经验,还不断学习和运用现代医学知识,为患者提供全面、精准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