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脏包为什么现在没人吃了
脏脏包,这一曾在2017-2018年间风头无两的网红食品,如今其热度不再。让我们深入其退潮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产品生命周期的自然更迭
如同流行音乐的更替,脏脏包作为网红食品,未能突破短暂的尝鲜期。在烘焙行业新品类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消费者的注意力被各种新奇产品(如柠檬塔塔、开心果可颂等)所吸引,纷纷尝试。这一现象在脆皮五花肉、酸奶花等产品上也有所体现,多数网红食品的热度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二、产品体验的短板
脏脏包在食用、口感和健康方面存在缺陷。食用时易弄脏面部、手部及衣物,这与现代人追求便捷、整洁的消费习惯相悖。面包偏硬、巧克力涂层过腻等问题使得消费者复购率降低。脏脏包单个热量超500千卡,高糖高脂属性与近年来健康饮食趋势背道而驰。
三、营销驱动的消费模式难以为继
脏脏包的爆火主要得益于明星带货和社交平台的传播,而非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当营销热度消退,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脏脏包难以维持市场地位。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答案茶、机器人煎饼等依赖噱头的产品上,热度过后,便回归平淡。
四、性价比失衡,消费者回归理性
脏脏包在高峰期时单价被炒至120元,远超普通烘焙产品的定价。而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重新认知,开始回归理性消费。即便在2023年,二三十元的定价仍被认为溢价过高。
五、文化符号的变迁
脏脏包的“脏吃”营销曾引发模仿挑战,但随着社会审美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刻意制造邋遢感的食用方式不再符合都市人群对“精致生活”的追求。这一变迁反映了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健康和舒适。
脏脏包热度的消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迭代到产品体验的缺陷,再到营销驱动的消费模式、性价比的失衡以及文化符号的变迁,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脏脏包的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