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耐多药结核任重道远 结核病如何防控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备受瞩目的《2017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报告揭示了全球结核病防控的现状与所面临的挑战。那么,相较于全球形势,中国的结核病防控工作究竟面临哪些独特的难点和痛点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新药物配伍的应用,这大大减轻了结核病患者的负担。全球已有35个国家实施了耐多药短程治疗方案,通过新的药物配伍,治疗期从漫长的18个月~24个月缩短至短短的9个月。这一进步,无疑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主任医师刘宇红表示,尽管报告的变化不大,但其中的一些亮点仍值得我们关注。比如双感(结核病与艾滋病的双重感染)、漏报漏诊以及耐多药等问题仍是全球结核病防控的三大难题。特别是在耐多药方面,中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世卫组织估算,我国2016年新发耐多药结核病患者5.8万人,但实际被发现并确诊的仅有1万余人,接受治疗的更是只有5000多人,治疗成功率也远不到50%。这意味着,大部分患者并未被发现或未得到有效治疗。
对于我国来说,除了上述全球性问题外,我们还应该更关注流动人口和老年群体。结核病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但流动人口往往在治疗一两周后症状减轻便自行停药,中断治疗会导致病情反复并出现耐药现象。另一方面,老年人免疫力下降,使得结核菌有了可乘之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结核病发病率较高,而这部分人群中的糖尿病患者更是结核病的高发人群。对老年人群的结核病筛查工作尤为重要。
面对耐多药结核的挑战,我们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提高诊断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至关重要。推广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让基层医疗机构也能掌握这一技术是关键之一。在治疗方面,尽管国际上的耐药患者疗程已缩短至9个月,但在国内落地还需要食药监部门的配合,尽快引进相关的二线药物。完善结核病患者的医保政策也是重要的环节。各地的报销比例不一,部分地区缺乏财政投入,使得患者难以承受住院治疗的费用。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传染性患者的住院治疗,为传染源的管理积累经验。控制院内感染是住院治疗的关键,而许多传染病定点医院的条件相对简陋,如何做好病床设置也是面临的一个难题。
中国结核病防控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痛点具有其独特性。除了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外,我们还需更关注流动人口、老年群体等特定人群。面对耐多药结核的挑战,我们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通过提高诊断技术、完善治疗策略、健全医保政策等多措并举,共同为打赢结核病防控战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