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先养心 心平则寿长
何谓“养心”?在古老的中医智慧中,它被诠释为“恬虚无”,即追求一种平淡宁静、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让心灵在宁静中凝聚自我。
德者养心
“积善成德”,这是古人对德的精炼描述。德的本质在于行善。中医理论认为,品德高尚的人,五脏功能和谐,气血平衡,因此能享受长寿。诸多古人的智慧也证实了这一点,如庄子所言:“有修养的人,内心平和,则忧患不能侵扰,邪气不能侵袭。”孔子更是精辟地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大医孙思邈也强调道德在养生中的重要性,认为道德缺失的人,即使服用灵丹妙药也无法延年益寿。相反,道德缺失的人往往疾病频发,寿命短暂。巴西一项长达三十年的研究也显示,有贪污受贿行为的人,癌症、心脏病、脑出血的发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追求,更是养生的关键。
仁者养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内涵包括谦逊、尊敬、宽容、诚信、勤勉、柔顺、智慧、勇敢、忠诚等多种品质。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仁的全貌,其心境必然宽慰、平和,远离焦虑与懊恼。善良的人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因此少疾病。而恶意的人终日处于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因此多病且寿命短暂。《中外卫生要旨》认为,温和、慈良、宽宏、简默的人寿命更长。美国的一项跟踪调查也发现,助人为乐、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
易性养心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忧愁与烦恼,关键在于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中医的“易性”养心法就是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来排除不良情绪。具体方法因人而异,如听音乐、看书、赋诗、游玩等。图书、音乐、戏剧等活动都能陶冶情性,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哲理养心
哲理养生,就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所谓“六然”,就是超凡脱俗、和蔼相亲、澄然明志、不灰心丧志、不优柔寡断、不居功自傲。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达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的境界。哲理养生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等的集中表现。
养心不仅是养生的关键,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心灵的修养与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养心之道虽深似海,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养心的路径和方法。德者养心、仁者养心、易性养心以及哲理养心共同构成了养心的完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