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口袋里的AI心理治疗师
自2015年起,心理健康应用Koko便一直默默支持着有需求的人们。每当用户通过短信倾诉内心的愧疚或烦闷时,几分钟内便会收到充满同情的回应,以及实用的应对策略。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报道,如今市场上如Koko这样的心理健康应用程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估计高达10000至20000款。这是科学家们历经70年尝试,尝试将心理治疗自动化的成果。而随着ChatGPT等先进人工智能(AI)技术的融入,这些应用程序在提供心理安慰的也引发了新的隐私和安全问题的关注。
这些应用程序可以被形象地称为“数字化的心理咨询师”。全球每10万人中平均仅有4名精神科医生,而在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这一数字更是少得可怜。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已经开发出数千个程序,将心理治疗方法移植到手机中,方便人们随时进行自我调整。其中,基于智能聊天机器人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备受瞩目。CBT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患者调整消极思想,从而管理心理健康。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大数据、AI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的心理干预形式也在不断进步。以移动客户端为载体的心理健康类产品日益增多,其中基于智能聊天机器人的认知行为治疗因其便捷性和高效性而备受大众喜爱。国外已有不少成熟的AI心理健康产品,如Woebot、Tess和Wysa等,其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它们在干预抑郁情绪方面的有效性。例如,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使用Woebot两周后,用户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均有所减轻。
在心理健康领域,基于机器学习的AI技术在三个方面表现出色。医生们会使用AI来分析治疗干预措施并进行微调。例如,Lyssn应用程序会根据55个指标分析对话内容,而英国剑桥的基于文本的治疗提供商ieso则通过分析大量治疗数据来确定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临床总监斯蒂芬弗里尔认为,这些数据有助于治疗师更关注建设性治疗而非闲聊。
AI的第二个作用是进行诊断。许多平台如针对美国退伍军人的REACH VET计划,会扫描医疗记录以寻找可能的危险信号。哈佛医学院数字精神病学部主任约翰托罗斯认为,这是AI在心理健康领域最有前途的应用之一。
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利用AI直接指导治疗的全数字治疗师。这方面可能最接近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家肯尼斯科尔比等CBT先驱的理想。随着更多的大型语言模型和聊天机器人如GPT-3和ChatGPT的加入,人们对隐私和安全问题的担忧也在加重。
隐私问题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不久前,BetterHelp因涉及与广告商共享敏感用户信息而被罚款,而另一家初创公司Cerebral也披露了与广告商共享患者数据的失误,导致超过310万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可能被泄露。这些事件让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应用程序的隐私保护措施。
人们还担心安全和法律责任问题。最近有一名比利时男子在与一款AI聊天机器人对话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引发了对数字心理健康工具的安全性和道德责任的讨论。专家们呼吁成立新的机构来监督这些工具的使用。
《自然》杂志指出,尽管AI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具有潜在好处,但这些治疗应用仍处于萌芽阶段,还存在许多道德和法律问题需要解决。(记者 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