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法
在西医自体免疫与变态反应性改变对身体损害的中医对风、湿、热等邪气侵入经络的解释也为我们揭示了相似的病理机制。若我们能深入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及西药使用情况,结合中医的风、除湿、清热疗法,并辅以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的中草药,将能更有效地消除身体的异常免疫反应。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体免疫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此病症被称为「历节风」、「骨痹」、「顽痹」等。中医理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在于风、湿、热等邪气侵入人体,导致经脉凝滞,血流不畅。在脏腑层面,中医认为是肾主管骨,肝主管筋,因此肾虚和肝虚会导致病情复杂。
从中医视角,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1. 湿热痹:此证多发生在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身热有汗不解,局部关节屈伸不利,晨起僵硬,烦躁,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数。
2. 寒湿痹:此证常见于中晚期或阳虚型患者。阴雨天气会使病情恶化,关节剧烈疼痛,僵硬无法弯曲,热敷可缓解病痛。
3. 毒热痹:此证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也较为常见,表现为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不可触摸,可能伴随皮下红斑、发烧、心烦、口渴等症状。
4. 肝肾虚痹:此证多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晚期,病程长久,累及肝肾,导致骨枯筋萎,关节僵直变形,生活不能自理。
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局部肿胀有时十分顽固,成为治疗中的难题。这种肿胀不仅仅是由炎性充血、水肿、渗出引起的,更是由于血管翳的形成、滑膜明显增厚所致。由于血管翳阻碍局部血液供应,口服给药往往难以在局部形成有效浓度,导致肿胀难以消除。针对这种顽固性的肿胀,中医的内外兼治方法尤为奏效。
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不能不提雷公藤这味草药。雷公藤具有怯风去湿、活血消肿、消炎止痛等功效,因其疗效强快而被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其副作用也较明显,主要包括胃肠道和皮肤黏膜反应,如胃肠不适、恶心、腹泻、口腔溃疡、湿疹、皮肤色素沉着等。这些副作用在停药后通常会逐渐消失。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具有独特之处。中药也是药物,其使用必须在中医的评估与指导下进行。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现代医学尚未攻克的难题,结合中西医之所长,将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由网友『嫌淡超人i』,仅供参考。对于文中内容,未经本站核实,请读者自行研判。若文中涉及医疗建议,请咨询专业医生。注意:中药使用前请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