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糖尿病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理论对糖尿病的认识源远流长,将其归为“消渴”范畴。在糖尿病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血糖值,还需深入理解其病因与症状差异。
我们要明确消渴与糖尿病的关系。尽管消渴病的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与糖尿病相似,但二者并不等同。古代中医在诊断消渴时,强调的是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而对于血糖升高而无明显症状的情况则未予诊断。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值,许多患者在常规体检中才发现血糖升高,无明显症状。流行病学资料显示,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仅表现为肥胖,无明显症状。若糖尿病治疗得当,控制良好,患者可能无明显消渴症状。
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差异导致了症状的多样性。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95%为2型糖尿病,其中80%以上表现为肥胖。消瘦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治疗不当或长期饮食控制过严等原因导致的。针对消瘦型糖尿病,中医治疗时可根据胃火盛或脾气虚的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胃火盛者多表现为实火,可用清热泻火的方法治疗;脾气虚者需健脾、增强运化,甚至需要增肥;对于先天肾精不足的消瘦者,治疗宜采用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对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可看作是一种并发症。其主证为肥胖,核心病机为六郁和络滞。六郁指的是以食郁为先导的多种病理状态,而络滞则是由于六郁交互作用形成的络脉郁滞。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肥胖多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而致食郁,进而形成六郁。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重要治则是开畅气机,使气机通畅,脏腑气化功能正常,体重逐渐恢复正常。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辛开苦降、苦酸制甜、辛香疏络等。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既深入又细致,强调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了解这些中医理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病情。中医的综合治疗也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治疗选择。以“六郁”为治疗核心,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糖尿病,这一健康威胁,如同潜伏的猛兽,需我们时刻警惕,治疗时既要“瞻前”也要“顾后”。
所谓“瞻前”,就是重视预防,于糖尿病前期阶段便着手干预。这一阶段,类似于中医的“未病先防”。在糖耐量异常的阶段,患病率已达4.72%,若不加干预,每年将有5%至10%的个体步入糖尿病的行列。这个阶段,积极有效的干预能使糖尿病风险大大降低,甚至使糖耐量异常者恢复正常。这一环节,世界研究热点已聚焦于此。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善同样重要。因为糖耐量异常是2型糖尿病的前期征兆,因此着眼于肥胖的治疗对于预防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尤为重要。中医依据肥胖及其伴随症状进行辨证治疗,采用减肥消脂的方法,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而“顾后”,则是指在糖尿病早期、无并发症阶段,及早采取预防措施。这符合中医的“既病防变”理念。在糖尿病早期,患者体内已经出现“络滞”,即经络不畅。在这一阶段,除了控制血糖,尽早使用针对络病的药物,能有效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这些药物具有辛香疏络的特性,能疏通经络,预防并发症的出现。若已出现并发症,则可使用活血通络的药物,以延缓其发展。到了糖尿病后期,可以根据病情辨证使用滋阴、益气、通络的药物,以治疗并发症。
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中西药的结合使用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西药混用必须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导致中毒。
围绕“六郁”的治疗核心,通过辛开苦降、苦酸制甜来降低血糖,以苦为主,辛开郁、酸敛阴;同时抓住络滞的关键,早期、适量应用辛香疏络的药物,以治疗络病。这样既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又能推迟其并发症的出现,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