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西医的互补性4
自从基于大量的实验证据,Basedovsky在1977年提出了著名的“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学说,这一理论打破了我们对神经、内分泌、免疫三个系统的固有认知,它们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完整系统,其中,下丘脑作为这个网络的联结中枢。这一理论是现代医学在整体观念方面的一大发展与进步,尽管当时对于如何调节这一复杂网络的平衡仍缺乏有效手段。
深入研究的过程让人印象深刻。在1995年,研究者通过观察温补肾阳的右归饮和命门合剂对皮质酮大鼠(其NEI网络受到抑制)的作用效果,发现模型大鼠的下丘脑单胺类递质含量紊乱,HPAT轴形态与功能以及细胞免疫功能全面受到抑制。而这两种温补肾阳的方药却能有效改善这些指标。这揭示了肾阳虚证与NEI网络的内在联系,同时证明了补肾药在调节下丘脑和NEI网络,乃至HPAT轴方面的有效性。
在随后的研究中,研究者进一步使用温补肾阳的代表性药物附子,观察其主要成分对正常大鼠下丘脑CRH形态与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能使下丘脑室旁核与正中隆起的CRH含量依赖性增高,这进一步证实了温补肾阳药对下丘脑的特异性调节作用。
采用RT-PCR化学发光定量方法比较不同种类的药物对皮质酮大鼠下丘脑的影响,结果只有温补肾阳方药能明显提高下丘脑CRFMRNA的表达量,并有效保护外源性皮质酮对HPAT轴的抑制。这使得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各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而其他类型的药物则无法产生这样的效果。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将肾阳虚证的调控中心定位在下丘脑。
下丘脑并非孤立的,它还会受到更高中枢及其他中枢的调节。补肾药直接对外周效应器官亦有广泛的调节作用。从脏腑和方剂辨证的角度来看,肾阳虚证的发病环节被推论在下丘脑,其调控中心也是下丘脑。多年的研究并不只是为了找到与西医直觉、解剖、形态相对应的脏器或组织,而是更侧重于找到与证相对应的综合性功能(NEI网络)以及调控中心(下丘脑)。
通过对肾阳虚证的研究,我们发现补肾药能特异性地提高下丘脑的关键性功能基因CRF基因表达,从而发挥下丘脑作为调控中心来调节NEI网络的作用。西方虽然首创NEI网络学说,但在调节平衡方面仍有缺失;尽管西方有针对单基因病的独特基因治疗,但对多基因病的功能基因缺乏整体调节手段。中医则能发挥其宏观(整体观)的特色,调节功能与功能基因的优势,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中、西医的互补,为中西医结合开辟更广阔的道路。这不仅揭示了肾阳虚证的深层机制,也为其他证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证是一种综合性的功能态,具有特定的功能和调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