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
桂林山水的诗意传世
一、唐宋诗意之美
置身于桂林,你仿佛走入了一副由自然和诗歌共同织成的壮丽画卷。李商隐的《桂林》中,“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山的磅礴与江的辽阔,如同山水之间的对话,一静一动,交相辉映。再至张孝祥的《水调歌头桂林集句》,他将漓江比作飘逸的青罗带,山峰犹如碧玉簪,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而许浑的《送杜秀才归桂林》则抓住了傍晚时分的漓江,霞光洒在江面,帆影随风,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二、明清时期的诗意延续
桂林的山水在明清时期依然被诗人们赞誉为“冠诸州”。何桂珍的《望桂林山水喜而有作》一诗便总括了桂林山水冠绝天下的地位。金武祥的《遍游桂林山岩》则用“玉簪罗带路纡萦”来形容山水的婉转之美。而佚名的那句“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更是展现了山水倒影的奇幻与神秘。
三、现代诗歌中的新解读
走进近现代,桂林的山水依然吸引着诗人墨客。宋志军的《桂林》一诗中,“千峰环立生百态,一水抱城引万人”便是对桂林山水格局的现代解读。而那句佚名的“无数桂林山,不尽漓江水”,则简练地描绘了山水连绵的壮美。袁枚的“船在青山顶上行”,则突出了漓江的倒影,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奇观。
桂林的山水,不仅有形,更有情。这里的山,形如奇绝,多被比喻为玉器,如“玉簪”、“碧玉”等,透露出一种高贵与神秘。而水,色如灵动,与丝织品意象如“青罗带”、“连天野水”相交融,展现出一种流动的美。再加上光影的交织,如“倒影”、“霞光”等,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无论是唐宋的经典,还是明清的佳作,再到近现代的诗选,桂林的山水始终都是诗人心中的挚爱。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水,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了一个个典型的意象特征。来到桂林,你不仅是在欣赏山水,更是在品读一首首美妙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