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无中国
“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一历史叙事,源自20世纪初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论断,被一些人误解和引用,其中涵盖的南宋崖山海战(1279年)被视作中华文明传承断裂的标志。这一观点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侵略策略,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辨析。
在历史背景与政治意图方面,这一论调是日本在甲午战争后为了合理化其侵华野心而提出的。通过否定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日本试图割裂中国多民族融合的历史事实,并为自己的侵略行为寻找借口。这一论调与“满蒙非中国论”相呼应,旨在削弱中国领土主权主张,分裂中国。
从史实层面来看,这一论调存在明显的谬误。元朝虽然由蒙古族建立,但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尊孔崇儒等制度,郭守敬的《授时历》、元杂剧等都是汉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清朝更是系统整理典籍,如《四库全书》,乾嘉学派延续学术传统。元朝促成了回族的形成,清朝满汉文化交融,这些都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延续性。
在概念陷阱与批判方面,这一论调体现了狭隘的民族观,将“中国”等同于汉族政权,忽视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辽、金、元等政权都自认“中国”,接续中华正统。这一论调还带有历史虚无主义的色彩,否定十至十三世纪多民族互动对中华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潮流相悖。
对于当代启示,我们应该警惕类似的历史叙事被境外势力利用,通过解构历史来消解我们的文化认同。我们要坚持科学的历史观,揭露这些叙事的虚构性,强化国家认同。汉字系统、儒家、中央集权制度等核心文明要素跨越王朝更迭持续传承,证明中华文明从未断绝。
“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一历史叙事是一种服务于特定政治目的的历史虚无主义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客观史实相悖。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历史观,抵制这种错误思潮的侵蚀。我们也要加强对自身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