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期前收缩是怎么引起的
一、心电图解读:期前收缩的成因与分类
从心电图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洞察心脏的电活动规律,其中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根据起源部位,期前收缩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
房性期前收缩:
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期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如果异位P波出现得太早,导致房间交界处仍处于不应期,那么其后便无QRS波,称为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补偿间歇多为不完整性。
交界期前收缩:
其心电图特征为出现的QRS波形态与窦性QRS波相似。逆行性P波可能会出现,其特点为PⅡ、Ⅲ、aVF倒置,PaVR直立。如果起搏点靠近房间的束,QRS波接近正常。
那么,引发期前收缩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期前收缩的病因
在健康儿童中,期前收缩可能是由于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胃肠道疾病、胆道感染或自主神经紊乱等原因导致的。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期前收缩也很常见。有些情况下并没有明确的原因。
对于患有心脏病的孩子,如风湿性心脏病、各种心肌炎、原发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等,更容易出现期前收缩。某些药物中毒,如洋地黄药物,以及其他药物如奎尼丁、肾上腺素等,也可能导致室性期前收缩。低钾血症和缺氧也是期前收缩的诱因。在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和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期前收缩。
三、期前收缩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随着心脏电生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期前收缩的发生机制有了新认识。虽然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的理论,但根据最新的文献报告,折返兴奋可能是产生期前收缩最重要、最常见的机制。除此之外,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增加、触发活动以及并行心律也被认为是导致期前收缩的机制。
详细的折返兴奋机制以及其他相关机制在儿童心律失常中有详细阐述。如果折返只发生一次,则表现为期前收缩;如果连续折返,则可能形成阵发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和窦性心搏之间通常有一个固定的联合间隔。
通过心电图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心脏的电活动规律,而期前收缩作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其成因和分类对于我们理解和治疗心脏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的心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