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治疗
探索冠心病心绞痛的奥秘:古今医理的交融
冠心病心绞痛,这一心脏疾病,源于冠状动脉的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血栓、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虽然在古代并无此病的专门名词,但它可归入中医的“胸痹”、“心痛”范畴。从古至今,关于胸痹、心痛的论述层出不穷,“心痛”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并在后续的医学典籍如马王堆医书及《黄帝内经》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
除了冠心病,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西医疾病还有很多,包括肺系疾病、胸膜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相对应的,中医也有多种与心痛相关的疾病,如“虫、注、冷、热、食、饮、风、悸、气、血”等九种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相似的描述。例如,《诸病源侯论》中的描述与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相似,“久心痛者,是心之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疾不死,发作有时”。而《灵枢》中记载的厥心痛,则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情况类似。
历经长期的临床实践,传统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芳香温通到活血化瘀,再到开郁行气、补肾治疗,中医对心痛的治疗手段多样且富有深度。对于其病因病机,张仲景提出了“阳微阴弦”的理论,认为胸痹心痛的产生责其极虚,其中“阳微”为胸阳不足,“阴弦”指阴邪凝滞胸中。这一理论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医学看来,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出血,导致急性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其中,斑块的稳定是防止心肌缺血的关键。而中医则认为不正常脂质的堆积属于痰浊的范畴。仲景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瓜篓薤白半夏汤不仅能通阳宣痹,更能豁痰祛浊,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方剂。
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一系列炎症反应的结果,这与中医的“毒”邪致病有相似之处。临床中往往采取解毒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毒邪不仅有热毒,还有寒毒、湿毒。
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有一种策略是蠲化痰浊、宣痹通阳。临床遣方配伍用药时,应注意醒脾运脾化湿、调和血脉、理气等。临床应用瓜蒌薤白剂时,应注意患者的体型、舌苔、脉象等,以判断是否符合使用此方剂的条件。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通过古今医理的交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治疗这一疾病,为患者带来福音。
当谈及解毒时,我们必须明确毒邪的性质。若热毒侵袭,你会观察到舌质红艳如樱桃,舌苔黄浊垢腻,心烦意乱,可能还会伴有心下痞满。黄连、黄芩便能大显身手,清热解毒。《友渔斋医话》中明确指出:“黄连能清心中之火,与瓜蒌、枳实同用,可迅速消解胸痞。”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实)辅以理气活血的郁金、枳实、赤芍等药物,效果更佳。
当寒毒侵袭时,你会感受到胸痛如绞,受寒则痛甚,舌质淡,苔白,脉象紧而有力。荜拨、细辛等散寒解毒的药物便成为首选,如宽胸丸便是其典型代表。
湿毒则表现为胸闷痛、舌苔厚腻、四肢沉重。可在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基础上,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药物解毒。《名医别录》中明确记载藿香能主治“心痛”,“去恶气”。
再谈谈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心绞痛的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治疗策略有所不同。发作期时,血脉被气滞、寒凝、痰浊、瘀血所阻,此时应以芳香温通为主,迅速打开痹阻,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外台秘要》中记载的麝香、牛黄等便是治疗胸痹的良方。近年来研制的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丹等药物中的冰片、苏合香、良姜等,皆有芳香开窍、宣通胸阳的作用。荜拨、细辛等药物不仅能散寒通痹,还能宣通阳气、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
进入缓解期后,中医治疗以减少或防止心绞痛、心血管病事件发生发作为目的。此时多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桃仁便是治疗卒心痛的良药。清代王清任擅用行气活血、益气活血两法,叶天士则以虫类通络、辛润通络治疗胸痹心痛。对于劳累性心绞痛,气虚是其病机的主要方面。临床治疗时,可重用黄芪30克以上,配合人参或西洋参、当归、丹参等药,达到益气活血、促进侧枝循环的目的。
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冠心痛及心绞痛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传统医学认为,人到四十岁阴气开始衰弱,因此无论是否存在肾虚症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都可能伴有一定程度的肾虚。血脉遇寒则凝,遇热则散,所以在补肾时应倾向于温补,选用仙灵脾、菟丝子、巴戟天、枸杞等药物。仙灵脾不仅补肾阳,还能调和阴阳,温润而不燥;巴戟天则能温而不热,健脾开胃,益元阳又填肾水。将仙灵脾、巴戟天与黄芪、党参配伍,可以达到补充宗气、元气的效果。
在治疗劳累性心绞痛时,除了关注心脏本身,还要注重养心安神。即使没有出现失眠、多梦等明显症状,也应使用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远志等药物来宁心安神。这有助于调节交感神经功能平衡,增强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
对于劳累性心绞痛,当患者动则感到胸闷、胸痛时,我们常用的方剂包括黄芪、红参、丹参、焦山楂、菟丝子、葛根、仙灵脾等。胸闷者,可加入降香、苏梗以宽胸行气;疼痛为主者,则加入三七粉、元胡以化瘀止痛。这个方剂通过补充宗气、元气,配合补肾气的药物,以及活血化瘀的丹参、山楂,再加上针对胸闷和胸痛的药物治疗,共同缓解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中,也有部分患者痰浊、湿浊内滞,痹阻阳气(胸阳)。这类患者往往舌苔厚腻、舌体胖大、形体肥胖。在治疗时,需采用瓜蒌薤白法,并结合理气醒脾化浊法,不可单纯补气活血。
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则更为复杂。除了血管痉挛,还包括血小板活化、易于粘附聚集、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在治疗时,需重用活血化瘀药,如川芎、当归、赤芍、元胡等,甚至使用破血散瘀药。注意宣痹化痰,使气行血行,瘀散痰消,痹开脉通。尽管有热象,但用药时仍需配合温通之品,以防寒凝血脉。
临床上还有一种严重的劳累性心绞痛,常在平卧后1至3小时内发生,坐位和站立几分钟可以缓解。这种心绞痛可分为三型,每型的发病机制不同,因此治疗方案需针对个体情况制定。
关于心绞痛的治疗,中医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针对此类心绞痛的中医治疗与劳累性心绞痛相似度颇高。对于一般性心绞痛患者而言,重用益气与活血的治疗方式十分关键。而对于特殊情况下心绞痛患者来说,更要重用补气药来稳定病情,并适度加入活血利水的药物来减轻心脏负担。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治疗时不可过度依赖活血化瘀、通痹宣痹通阳之品,以防因破气耗气而加重病情。为了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我们建议在运用人参、黄芪等补气药物的基础上,可以加入丹参、焦山楂等活血利水的药材。葛根、益母草和泽兰等草药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这些药材的共同作用可以帮助缓解心脏的负担,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疗效。但需要注意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调整用药剂量与配方,以确保安全有效地缓解病情。以上这些综合措施的应用,将有望为心绞痛患者带来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