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古称?火星的资料

生活知识 2023-05-11 12:27生活知识www.buyun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火星古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火星古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不孕不育网,现在开始吧!

关于火星有哪些介绍?

因为火星的火红色,炽热的神秘外表,总令人浮想联翩,自古就吸引着人们,而希腊文明更是冠之以战神之名。不过此时人们观测火星的目的就如同其他天体般,大部分是为了占星,而真正为了科学目的的是在十七世纪之后,例如开普勒在提出行星运动定律时就是依据第谷对于火星运行的大量而精密的观测资料。 乔瓦尼·夏帕雷里所绘之火星地图。 自从望远镜发明后,开始有更进一步的观测。第一个将望远镜往天上瞧的伽利略所见之火星只是一个橘红小点,而随着望远镜的发展,观测者开始辨别到一些明暗特征,而惠更斯依此测出火星自转周期约为24.6小时,他亦为纪录南极冠的人。而一开始大家各自观测,意见亦不一致,命名也未统一(例如用绘制者命名)。不过后来意大利的乔瓦尼·夏帕雷里(GiovanniSchiaparelli)统合了各家说法而绘制了一个较可信的地图,而命名取自地中海、中东等的地名和圣经等作为来源,而其余则依照旧有的观念暗区被认为是湖(lacus)海(mare)等水体,如太阳湖(SolisLacus——LakeoftheSun)、塞壬海(MareSirenum——theSeaofSirens)、最明显暗大三角——大塞地斯(SyrtisMajor);而亮区则是陆地,如亚马逊(Amazonis),而这个命名系统也延续下来。 当时,斯加帕雷里和同期观测者一样,观察到了火星表面似乎有一些从暗区延伸出的细线,因为对于暗区是水体的传统,他把这些细线命名为水道(canali),不过后来就被曲解了。 后来由于观察到暗区会在冬季时缩小、夏季时扩张,有人提出暗区是植物覆盖、而暗区的扩大缩小则是消长所引起的,改变以往认为暗区是海洋的说法。 帕西瓦尔·罗威尔(PercivalLowell)用小倍数望远镜观察到了火星运河,他宣称那些火星表面的痕迹显然是人工挖掘的运河,并认为一些地区亮度随季节而改变是由于植被消长引起。风靡大众的火星科幻中的火星人亦源于此。那些表面线条现在知道大部分并不真的存在,在一些情形中,那是古老的干水道或峡谷。火星表面颜色的改变则是因为发生火星尘暴。 火星地形图,青蓝色以北为北方低原,绿色以南则为南方高原,而醒目的塔尔西斯地区则是西半球(左半)的深红色区域,埃律西姆地区则是右边的小红色区。南方高原中亦有两个大盆地,分别是阿尔及尔平原(西)与希腊平原(东)。

火星的介绍

火星之所以叫火星,是因为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火星通红通红,像燃烧的火球,叫火星.实际上,火星之所以通红通红,是因为火星上几乎一年就有上200次的风暴,把火星刮的灰眉土脸,火星的土壤呈红色,火星自然外表通红.其实,火星非但不热,还十分冰冷,常年平均温度为摄氏-23度左右. 水星也是因为表面看起来有水之清澈之色,所以叫水星.事实上,水星仅仅是因土壤偏灰而给人带来了假象,但水星却是靠太阳最近的行星,没有大气层,表面高达摄氏400度左右,根本不可能有水.

请问。。。火星为什么叫火星?。。。。。不叫水星。。。。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四颗。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颗引人注目的火红色星,它缓慢地穿行于众星之间,在地球上看,它时而顺行时而逆行,而且亮度也常有变化,最暗时视星等为+1.5,最亮时比天狼星还亮得多,达到-2.9。由于火星荧荧如火,亮度经常变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国古代称火星为“荧惑”。而在古罗马神话中,则把火星比喻为身披盔甲浑身是血的战神“玛尔斯”。在希腊神话中,火星同样被看做是战神“阿瑞斯”。有时火星也被称为“红色行星”。 质量 6.421e+23 kg 赤道半径 3,397.2 km 平均密度 3.94 gmcm3 平均日距 227,940,000 km 自转周期 24.6229 小时 公转周期 686.98 天 赤道地表重力 3.72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5.02 kmsec 最低地表温度 -140 ℃ 平均地表温度 -63 ℃ 最高地表温度 20 ℃ 大气压力 0.007 bars 大气组成 二氧化碳 95.32% 氮 2.7% 氩 1.5% 氧 0.13% 一氧化碳 0.07% 水 0.03% 其他 0.000291% 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铁,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的照射,铁就生成了一层红色和黄色的氧化物。夸张一点说,火星就像一个生满了锈的世界。由于火星距离太阳比较远,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温度大约比地球低30多摄氏度,昼夜温差可达上百摄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温度可达20℃左右。火星上也存在大气。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约占95%,还有极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 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径为3395公里,是地球的一半, 体积不到地球的16,质量仅是地球的110。火星的内部和地球一样,也有核、幔、壳的结构。 火星的自转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转一周为24小时37分22.6秒。火星上的一昼夜比地球上的一昼夜稍长一点。火星公转一周约为687天,火星的一年约等于地球的两年。 火星有两个卫星。靠近火星的一个叫火卫一,较远的一个叫火卫二。由于火星在希腊神话中被看做是战神阿瑞斯,所以天文学家以阿瑞斯的两个儿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它的两颗卫星。 火卫一 Phobos 火卫一呈土豆形状,一日围绕火星3圈,距火星平均距离约9378公里。 它是火星的两颗卫星中较大,也是离火星较近的一颗。火卫一与火星之间的距离也是太阳系中所有的卫星与其主星的距离中最短的,从火星表面算起,只有6000千米。它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卫星之一。 在希腊神话中,火卫一是阿瑞斯(火星)和阿芙罗狄蒂(金星)的一个儿子。“phobos”在希腊语中意味着“恐惧”(是“phobia”-恐惧的构词成分)。 火卫一在1877年由Hall发现,1971年由“水手9号”拍得照片,并由1977年的“海盗1号”、1988年的“火卫一号”进行观测。 火卫二 Deimos 火卫二是火星的两颗卫星中离火星较远也是较小的一颗,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卫星。

火星为什么叫火星?

火 星 的 基 本 资 料 火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火星排在地球的后面,列为第四。它的平均直径为6790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一半。它的密度也比地球小,为3.933克立方厘米(地球为5.52克立方厘米)。火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228000000公里,环绕太阳一圈约相当于地球上的687天。火星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24小时37分22.6秒,比地球的一天稍长一点儿。火星有两个小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火星的自转轴同地球一样,也是倾斜的,因为它也具有大气,所以也和地球一样有四季节变化。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气温度为零下23摄氏度。火星没有可检测出的磁场,连同它密度小的情况,可以认定它没有大型的金属内核。火星有稀薄的大气,其表面的大气压为7.5毫巴,相当于地球上30~40公里高度处的大气压。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约95%)是二氧化碳,有约 3%的氮,1~2%的氩,合起来约为0.1%的一氧化碳和氧,还有极少量的臭氧和氢,水汽的数量很少,随季节和位置而变化,平均约为大气总量的0.01%。如果火星大气中的水全部凝聚,也只能形成0.01%毫米厚的水膜覆盖整个火星表面。和地球上相似,火星大气中也飘浮着云,但和地球上不同的是,火星大气中云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火星极区的冬季,大气温度低于二氧化碳的凝固点,因而形成覆盖极区的浓雾状的干冰云。经测定,极区的云中也有冰的成分。中纬度地区的冬季,温度也在冰点以下,水汽凝结,形成冰云。 由于火星轨道的偏心率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远日距相差4200万公里。这就造成了火星同地球的距离有较大变化。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同发生冲日的月份有关。最小距离是在 8月底,在这前后发生的冲叫作近日点冲或大冲,此时火星同地球的距离只有 5,600万公里左右。火星在轨道上运行一圈约687天,地球平均要经过780天(最少764天,最多806天左右)才与火星相冲一次。这样,相冲的点约16年在轨道上转一圈。这就是说,火星大冲大约每15年或17年发生一次。上一次火星大冲发生在1986年 7月10日。今年火星冲日发生在北京时间8月29日2时,火星与地球距离最近的时刻是8月27日18时。届时火星距离地球55758005公里,是5万多年以来最近的一次。 火 星 的 地 貌 在望远镜中,火星呈现为一个明亮而模糊的微红色圆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覆盖在两极地区的白色极冠,其大小随火星季节而变化。在较大的望远镜中,还可以观测到线度至少几百公里的明亮或黑暗区域明亮而呈桔黄色的区域称为“大陆”,几乎占火星总面积的六分之五;黑暗区域称为“海洋”,其颜色常随季节变化。 火星南北半球之间有着令人惊异的不同。就火星的地质史来说,南半部比较古老,表面崎岖而密布环形山。这些环形山估计多半是在火星历史的早期(可能是最初的十亿年)形成的;北半部则以大的火山熔岩平原为特征,这些熔岩平原很象月球上的“海”,其中还有一些死火山。北半部地势普遍比南半部低,环形山也比南半部少得多。火星表面的高低差别一般在 5~10公里左右。火星的沙漠部分被红色的硅酸盐、赤铁矿等铁的氧化物以及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所覆盖,因而显出明亮的橙红色。这些覆盖物均为较年轻的物质,可能源于火山或风化。 火星表面上的地理特征,主要有环形山和火山。 和月面相比,火星上环形山的数量要少得多,环形山边缘坡度平缓(坡度都小于10°),不象月面环形山能投射出尖尖的影子,这表明环形山曾受到严重的侵蚀。环形山可以分为两种火山成因的环形山和陨石撞击而成的环形山。以地球表面的标准来看,火星表面的许多表面结构都算是巨型的。如火星上巨大的盾形火山比地球上的大得多。地球上夏威夷的冒纳罗亚和莫纳克亚两座火山加在一起直径约200公里,高出洋底9公里,而火星上最大的奥林匹斯火山直径约为550公里,高出周围地面27公里之多。还有类似这样的大型火山,位于长达2000公里的塔西斯高地,这一地区比周围的北半球平原高出10公里。火星的盾形火山在形状和结构上酷似夏威夷的盾形火山。这些破火山口一度曾是熔岩的出口。熔岩沿着火山侧面流下,形成从中心向四面延伸的呈辐射状的地形。许多直径 100公里左右的处于不同保存状态的火山,它们分散在火星表面,大部分在北半球。至于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最大的是海纳斯盆地,宽达1,600公里,深至少4公里。南半球有些地区环形山密度同月球上明亮的高地环形山区差不多,推测它们形成的年代也差不多,为40~45亿年。这些地区仍保留着古老的地表。北半球的大多数地区由于熔岩流的不断覆盖,古老的地表已不复存在。平原上的少数环形山是平原形成以后受陨石撞击的记录。 火星表面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位于赤道地区的巨大的峡谷。最大的一个是位于赤道以南的水手谷,它实际上是一系列峡谷,在赤道地区延伸 4000多公里,比周围地面低6公里。峡谷壁通常十分陡峭,有明显的边界,并显示出陷落和山崩活动的迹象。一些错综复杂的较小的峡谷可能是地下冰融解和蒸发期间形成的,也可能是由风或水的侵蚀造成。较大峡谷的成因至今还不知道。 现在的火星是一个荒凉的世界,表面不存在液态水,但在火星表面有一些宽阔而弯曲的河床。这些河床与轰动一时的“运河”完全是两回事。这些干涸的河床,最长的约1,500公里,宽达60公里或更多。主要的大河床分布在赤道地区。卫星图片显示,大河床和它的支流系统结合,形成脉络分明的水道系统。具有呈泪滴状的岛、沙洲和辫形花纹。支流几乎全都朝着下坡方向流去。这些河床同地球和月球上的熔岩河床不同,肯定是由比熔岩流更少粘滞性的液体造成的。这种液体估计就是水。今天的火星表面温度很低,大部分水作为地下冰保存下来,还有一部分被禁锢在永久的极冠之中。极稀薄的大气,使得冰在温度足够高时只能直接升华为水汽。自由流动的水看来是无法存在的。有人认为,在火星历史的早期,频繁的火山活动排出大量氨和甲烷等火山气体,这种浓厚的原始大气会产生很强的温室效应,从而使火星表面温暖起来,造成有水在河里流动的条件。后来火山活动减少,火山气体逐渐分解,其中的轻元素原子逃逸到星际空间,重元素原子同其他成分结合,火星大气变得稀薄、干燥、寒冷,火星表面就成为现在所看到的样子。也有人认为,在火星历史的早期,自转轴的倾斜度比现在更大,因而两极的极冠融化,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大量的水蒸发并凝成雨滴在赤道地区落下,形成河流。至于有些大的河床,估计是火山活动和地热融化了地下冰,出现大量的水冲刷火星表面而形成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明显为水冲刷的沟壑似乎也证明火星至少以前有过水。 火 星 的 气 候 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比地球低30摄氏度以上。火星稀薄而干燥的大气使它表面的昼夜温差常常超过100摄氏度,远大于地球上昼夜温差的幅度。火星的赤道附近,最高温度可达20摄氏度左右(约在午后一小时)。到了夜间,由于火星大气保暖作用很差,表面温度很快下降,最低温度(在黎明前)在零下80摄氏度以下。火星两极地区温度更低,在漫长的极夜最低温度能降到零下139摄氏度。 在一些大的盾形火山附近,常常能观测到延伸几百公里的云。估计这是由于火星大气中的气流遇到高耸的环形山地形时被搅乱、上升,在膨胀时变冷所形成的凝固云。这种云都出现在大气中水蒸气增多的夏季。尘暴是火星大气中独有的现象,其形状就像一种黄色的“云”。它是由火星低层大气中卷着尘粒的风构成的。大的尘暴在地面上用较大的望远镜就能观测到。局部的尘暴在火星上经常出现。因为火星大气密度不到地球的1%,风速必须大于每秒40~50米才能使表面上的尘粒移动,但一经吹动之后,即使风速较小,也能将尘粒带到高空。典型的尘暴中绝大部分尘粒估计直径约为10微米。最小的尘粒会被风带到50公里高空。大的尘暴多半发生在南半球的春末,当火星靠近近日点的时候。尘暴的发源地处在太阳直射的纬度线上,经常发生在海纳斯盆地以西几百公里的诺阿奇斯地区。中心尘云在最初几天慢慢扩展,然后很快蔓延开来,几星期内就完全覆盖南半球。特别大的尘暴还能扩展到北半球,进而掩盖整个行星。尘暴的起因看来与太阳的加热作用有关。火星过近日点时,太阳的加热作用大,引起大气温度的不稳定,从而产生最初扬起灰尘的扰动。,一旦尘粒到了空中,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能,这种充满尘粒的空气就会比周围大气更热,因而急速上升。别处的空气又扑去填补它原来的位置,造成更强的地面风,形成更大的尘暴。尘暴范围和强度越来越大。当尘暴最终分布到整个火星范围时,火星上温差减小,风逐渐平息,尘粒就慢慢地从大气里沉降下来。沉降过程至少要几个星期,尘暴激烈时可持续几个月之久。几乎每个火星年都要发生一次这种大规模的尘暴。火星上还常有一种沙尘卷风。 火 星 探 索 人类很久以前就认识了火星,许多人甚至相信火星上有河流和森林。这不仅是因为火星距离地球近,还办为它那主宰季节变化的自转轴倾角与地球非常接近,虽然那里一年相当于地球的两年,但一天的时间与地球差不多。过去人们通过简单的望远镜,发现火星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阴影,觉得那是智慧生物开凿的运河。于是,火星的神秘增加了,人类对它的期望也与日俱增。 1962年11月起,前苏联发射了“火星号”系列探测器,1964~1977年美国发射了“水手号”和“海盗号”两个系列共八个探测器。1976年7月和9月“海盗”1号火星的真面目,那是一个如月球般荒凉、遍布陨石坑的世界。 尽管如此,火星地表与地球的相似仍然使人们愿意相信火星曾经拥有过生命。主要的理由就是火星上有存在水的迹象,而水是生命之源。即使火星不曾有过生命,只要那里有水,人类就觉得倍感亲切。必竟在太阳系中,地球除了火星可以商量,再没有一个有可能帮她哺育生命的伙伴了。为此人类还要不懈地努力,争取在火星上耕耘出一片绿洲。也许会有一天,人类坐在火星上。

有关火星的资料

火星,我国古代称荧惑,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距日顺序为排行第四的行星,距太阳平均距离约1.52天文单位(约22794×104km)。火星平均直径约6753.385km,约为地球平均直径的53%(地球平均直径为12742.236km);质量为0.657×1021 t,约为地球的11%(地球质量为5.976×1021 t);密度为水的3.9倍。火星公转周期为687日,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火星赤道面与轨道面成23 °59′交角,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23°26′33″)相近。,火星上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但每季不是3个月而是6个月左右。火星上也有大气,但大气相当稀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150。 图1-1 火星地貌地质影像图之一 a—奥林匹斯火山锥;b—三斑火山锥;c—火山穹窿;d—科普雷特斯(断谷)串珠状河流 火星大气成分为二氧化碳(CO2)占95%,氮(N2)占3%,氩(Ar)占1%~2%,氧(O2)占 0.1%~0.4%,水(H2O)占 0.01%~0.1%,还有少量一氧化碳(CO)和氢(H2)以及微量的甲烷(CH4)、氖(Ne)、氪(Kr)和氙(Xe)。 火星上的表面温度以赤道上白昼最高,可达+28℃,但到了夜间则降低到-132℃。火星两极各有一块白色区域叫极冠(图1-1),主要成分为水冰,可能有少量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CO2)或水冰与干冰的混合物。极冠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温度高时甚至会消失,在寒冷的冬季则又重新增大。由于火星各处气温差异较大,因而风速较大,最低风速为1.1ms,最高风速可达7.2ms以上,相当于地球上的4~5级的风力。平均风速为4.3ms,此时已成为强风暴。有资料记载,最大风暴发生于1971年的大尘暴,估计风速达270kmh(即75ms),自1971年9月下旬开始,直至1972年1月上旬才完全平息。 火星表面成分,目前尚无直接的化学分析结果,但据目前探测,主要为中基性安山岩、玄武岩。 火星土壤由红色细粒、角砾碎屑物组成,其化学成分为O(50%),Si(15%~30%),Fe(15%~16%),Al(2%~7%),Ca(3%~8%)等,其中含O及Fe高,说明火星过去曾经有相当丰富的水存在过。 图1-2 火星地貌地质影像图之二 火星表面地形起伏较大,其中科普雷特斯峡谷谷底比周围平原深达5~6km,希腊盆地起伏高差可达7km,奥林匹斯山高出周围平原达20km,比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高出1倍多(图1-1、1-2)。 火星上有广阔的海洋(图1-3)、大小明显不同和密集的陨击坑及巨大的盆地、峡谷、河道、山脉、火山、断裂构造等。希腊盆地直径达2000km,科普雷特斯大峡谷长超过2700km,宽400~500km。河道主要发育于北纬30°到南纬40°之间,河道向源分叉,下游变宽,有的河道围绕火山区形成火山泉水的河流特征。火星山脉多为发育于陨击坑周边或已残破的陨击坑残余山体(图1-2)。 图1-3 火星地貌地质影像图之三 火星上火山发育普遍,有典型的火山锥,如著名的奥林匹斯火山、三斑火山等,奥林匹斯火山锥高出平原约24km,基座宽达700km,山顶有直径达65km的巨大火山口。古老的破火山口及火山堆积物布满整个火山高原。在火星海区还有深海火山喷发熔岩流和大量小的火山锥、熔岩丘、熔岩饼分布。 火星上断裂亦常见,走向以NW、NE、SN和EW方向为主。在近代火山喷发区周边常形成辐射状断裂系统。 火星上陨击坑不但大小悬殊,分布也极不均匀,最大陨击坑直径达上千千米以上,最小的不及百米。在陨击高原区陨击坑最密集,在海区及现代火山区分布密度最小。 图1-4 火星展开地貌与地质图 a-奥林匹斯火山锥;b-三斑火山锥 火星陨击坑形态,除发育与月球上相似的盆状、碗状、辐射状等之外,在火星海区和两极极冠区及其附近,还常形成特有的波环状、圆盘状陨击坑。 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火星上曾有过冰川发育,可见有U形谷、冰蚀平原区、冰川堆积区、冰川漂砾、冰水沉积分布。 火星地质发展按前人资料可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①形成期;②古塞尔锡斯隆起期;③火山广泛喷发期;④辐射状断裂形成期;⑤新火山活动期。 据我们目前研究结果,可将火星地质发展由老到新划分为李氏纪、孙氏纪、周氏纪、景氏纪和现代纪。这是为纪念为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李四光教授、孙殿卿教授、周慕林教授、景才瑞教授等进行命名的。 火星赤道附近主要地貌、地质如图1-4所示。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